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增产幅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票证的起端,以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作为标志。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国2500多个市县,甚至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都分别印发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约有2441个单位,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我国的票证种类和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那时想吃糖果极其困难,只有等到春节商店才会供应这些“奢侈品”。每到那个时候都要排起长龙,买到糖果后又舍不得吃,而是用来招待拜年的客人。 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票、肥皂票、手纸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煤油票,各种煤票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永远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小时候,我家里非常穷。一家六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在职工理发店(集体制)理发,但父亲是残疾,腿跛站着理发不出活,挣的工资微薄。只有父亲一个是城镇户口,干什么都需要票,粮票、油票、煤票、布票、肉票、豆制品票等等,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那时,一个好的当家人不仅要精打细算着每月微薄的工资如何养活一家数口人,还要精心管理如何使用一个月内的各种票证。 肉,很少买。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填“民族”,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民族”。老师就通俗地问大家,你们吃肉(猪肉)吗?因为我们本地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的回族。我当时坚决地回答,我不吃。现在想来,估计那时老师已经把我写成回族了。等老师统计好整个班级后,又不放心地问我一遍,难道一年到头都没吃过肉吗?我想了想,胆怯地回答,过年的时候吃一次。于是我至今还是汉族。那时供应的油,根本就不够吃,每日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过年买肉时都是挑肥的买,我至今还保留着敢吃肥肉的习惯。 每天吃的蔬菜,基本上没怎么买过。一是住在附近的姥姥家(蔬菜队)接济我们,二是我们上街拾菜叶。菜市街上午卖的菜到了下午剩的“菜底子”有时论堆卖,如果便宜我们就买下来,如果嫌贵就等别人扔了不要的我们去捡,菜帮子老的,剁碎了喂鸡,嫩一点的,就我们吃。所以我们就盼望着能吃到豆制品,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美味佳肴了。清晨,我们拿着豆制品票老早去供应点排队,有时想买的“千张”卖完了就赶紧换成干子。有时运气太差,排队排到跟前,豆腐、干子、千张,全都卖完了,只有悻悻而归。 粮站,我们那儿有两个,俗称“南粮站”“北粮站”。买粮时,首先要出示粮食供应证(粮食供应证,和户口本、结婚证一样重要,这个被俗称为“粮本子”的就是吃饭的“护照”)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在粮票上做上记号,防止被人重复使用。据说当时上面下发的粮票都有专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定时送到造纸厂销毁。我们家只有父亲一个人的粮食,根本不够我们全家吃。于是父亲到处托人买高价粮。我到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陪着父亲(那时还没有我弟弟,哥哥姐姐上学,母亲打短工,没人带我)跑过很多地方的粮站到处求人,也记得与父亲一起分享买到高价粮后的欣喜。 票证的种类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政府还曾设立票证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票证发放。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施行“票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但很多票证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权,农村人口是享受不到其中的很多待遇的,所以票证是城乡差别中最具实质的内容之一。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80年代初,禽蛋蔬菜的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商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1984年,政府发出通知取消布票。大家起先都将信将疑,并没有用积存的布票去抢购布匹。直到政策推行了一年后,大家才真的相信布票的确取消了,但此时因供应充足也无需抢购布匹了。这样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开始逐渐离开我国的流通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困窘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副食品也渐渐多了起来,国家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也有了松动。到1992年,我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宣布取消后,大家都明白,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被打开。而随着配给制度的结束,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到今天,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已经成为人们见证那个时代的收藏品。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当时的粮票保留下来,一是因为那时粮食少,经常有粮票也买不到。二是很珍惜手中的粮票,这是长期谨慎过日子留下的习惯。大家担心政策会反复万一又变回配给制,粮票不够用。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票证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过去那种“凭票供应,有钱难买”的日子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想象不到的。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无不对新时代感激感恩。 特殊的时期给予了票证特殊的意义,它曾在人们的心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曾经叱咤一时的票证,如今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默默地向后来的人们讲述着我们的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曾有过的艰辛岁月。 到商店有票才能购物 长龙般地排队购物 内部(安康市恒口供销社)餐券 内部餐券 景德镇市、常德市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 沁阳县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安康县居然还有农村粮食供应证 全国通用粮票 内部(石泉县城关堡子生产队)流通粮票 内部(甘南州国营七九二矿)流通代粮券 北京市、山东省、黑龙江省、上海市地方粮票 武都县工种补差粮票、汉中市小麦票、南阳市面条票、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 甘孜州大米、面粉票,北京市、徐州市米票 盐亭县、邓州市、城固县肉票,南京市的产妇还有肉票、荤食品票 除了猪肉票,还有羊肉票、牛肉票 潍城区大白菜票、驻马店市白萝卜票 长沙豆豉票 萍乡市、广州市豆票 宜春市豆票 、清江市豆腐票 山东省油票 北京市、镇平县油票,竹溪县香油票 北京市、勉县鸡蛋票,铜山县糖票,繁昌县盐票,武汉市鱼票 福安县油条票,璧山县面包票,正阳县、万县市糕点票,这些都是食物中的高档品 邯郸市酱油票、安康市盐票 上海市、重庆市居民供煤证 杭州市、扬州市、济南市煤票,上海市火柴票 勉县煤票、汉中市煤气票 上海市侨汇物资供应券、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 北京市、广州市、湖北省、宾阳县、江西省购物券 陕西省、甘肃省布票 全国通用布票,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泰州市、贵州省布票 陕西省、竹溪县棉花票 南溪县、孝感县、成县棉花票,徐州市的新人们还有专门的棉絮票 青海省棉鞋票、江苏省汗衫背心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鞋票、秦安县袜子票 溧阳县平桥供销社供应的还有月经带 曲沃县曲村理发票,汲县、汉中市澡票 武汉市、杭州市、慈溪县肥皂票,南岸区香皂票 北京市肥皂票、天津市洗衣粉票 安徽省、湖北省水瓶票 灯泡票、武汉市板凳票,新人们可以有专门的衣柜票 广州市、安康县自行车票,丰城县手表、缝纫机票 电影票,现在还有,只不过价格涨幅很大 上海市、北京市烟票,鲁山县茶票,上虞县白酒票 硬座火车票,现在实行实名制,换成纸质的了,以后会发展为无纸车票 南郧县、甘肃省过渡票 石泉县、城固县、紫阳县化肥票 居然还有粪票、尿票,不过,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可是纯天然的哦 最不可思议的是觉悟票。对劳动好干劲大的发红票,反之,就发这样的绿票。 |
|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hnpictures.com
淮南图片网 版权所有
地址:淮南市阳光国际城南区7号楼507室
备案号:皖ICP备15022074号-2
电话:13505548206、18949682288
邮箱:1147587489@qq.com
网站特聘律师:胡蓉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