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图片

专题图片

县区图片

行业图片

社会团体

摄影艺术

时尚娱乐

习作随拍

活动锦集

会员作品

邵中叙《一湾淮水绕故城》

文章来源:

作者:邵中叙

发布时间:2019-10-02 浏览:1513

一湾淮水绕故城

 文/ 邵中叙


一湾淮水,绕着我的故乡,凤台。

淮河,这条形成已亿万年的河流,奔流过青山、丘陵、原野、城市,浸润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依然川流不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书写着四季轮回,在美丽的凤台峡山口偶一回眸,便逶迤而去,东奔向海。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独流入海的四大河流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河谷。其东西流域约长1000公里,南北流域跨度宽约4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绵绵淮河,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自古“江淮熟,天下足”,它灌沃了淮水两岸多少土地、养育了多少两淮儿女!我们,都要感恩母亲河的给予!

微信图片_20191002124755.jpg

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有了超越动物本能思想的萌芽,中华大地上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先诞生出华夏文明,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淮河流域,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跨入了文明的大门。不必说淮河源头河南南阳的“南召猿人”,在四五十万年前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也不说中游、下游距今近万年的“大汶口”、“良渚文化”,我们的血脉,虽经时光磨砺,依旧汩汩流淌着淮河文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积淀,仍在这丰饶的土地上,传承!

地域辽阔、气候舒适、水土肥沃、水利丰盛,淮水之滨是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凤台,就是这样一个宜居的淮水岸边古城。

虽是小城,却已经有近三千年的跌宕历史。在商周或春秋早期,州来已是淮夷方国,与周边的六、巢、舒、徐、钟离等国齐名。州来,这一淮南地区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建置,是淮上先民虎方淮夷人所建立的氏族方国,而非周天子的诸侯封国,国都位于州来(安徽凤台)。州来最早记录见于《左传·成公七年》,记载州来国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公元前584年,“吴入州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曰:“下蔡,故州来国,为楚所灭,后吴取之,至夫差迁昭侯于此。后四世侯齐竟为楚所灭。”就是楚、吴之争之地,名为州来。州来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淮夷文化带着地域文化特点最终融入楚文化,作为上古文明重要源头之一,最终融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微信图片_20191002124807.jpg

   古老的淮河,公元1128年以前,独流入海。公元前486年,吴国开挖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公元前361年,魏国开鸿沟,在黄淮间形成了水运网。经东晋南北朝、隋、北宋的不断开凿修建,鸿沟水系和淮河支流颍、涡等河水运日渐发达,形成经常使用的航运航道。而淮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趋紧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一湾淮水,不仅仅为流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水运的便捷,更使两岸的农田灌溉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上,曾经修建了许多陂塘蓄水工程来用于灌溉。其中距今最早的芍陂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至今已经2600年,不要说还有鸿隙陂、淮颍陂、破釜塘、白水塘等等。但是即使古人积极的去改造淮河,但是黄河夺淮入海,却给淮水两岸造成水灾严重、频繁,淮南的农田水利也衰落枯萎。虽经明代潘季驯、清代靳辅等人治理黄河,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让人难忘的是1938年6月,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造成淮河流域黄泛区人民的深重灾难!历时九年,黄河才回归原道。可以想象,新中国成立后的淮河域内,洪涝灾害频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我的幼年回忆中,我的故乡凤台,就多次经历洪水,几经破堤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改变凤台淮洪、涝渍等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整修加固了淮河、本淝河大堤、疏通本淝河、港河、架河、黑河、泥河等河道。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和进一步提高抗灾效能,经过反复探讨和多次勘探,以永幸河为骨干河道的水网化工程,彻底改变了凤台平均三年一次的洪灾的旧面貌。

微信图片_20191002124801.jpg

永幸河,是凤台县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一项综合治理工程。由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到1960年被迫停工,到1976年的重新修建,永幸河,也经历的风风雨雨,但在十万民工战严寒、破冻土,投工3万个,实做劳工380万个的一鼓作气下完成了主航道的修浚。后经沿河12个公社出工,精干劳力近2万人,累计完成河长42.63公里,土方571.1万,劳日571.1万个。历时二十年,实为三年的永幸河工程,终于竣工!

永幸河理顺了千年来紊乱的水系,贯通了十四大沟,沿河两岸兴建了大中型涵闸17座,形成了南水北调、北水南引、东水西灌、西水东排的河沟网络,达到了排灌有序、四时通航的良好效果!建成32年以来,全灌区总面积663.89达平方公里,内辖5个区,16个乡,灌区累计灌溉供水60亿立方米,粮食灌溉正产320万吨,创造增加产值50亿元,水稻面积增长了约5.6倍!

栉风沐雨七十载,薪火相传中华魂!70年,光辉岁月弹指间;70年,沧桑巨变绽新颜;70年,高屋建瓴同声赞!这古老而又崭新的小城、这风雨兼程的小城、这生机勃勃的小城,在变得温婉的淮水边,展现出了最美的风姿!

微信图片_20191002124815.jpg

  站在焕然一新的凤台淮河大桥之上,遥望苍茫大地上蜿蜒而去的淮水,这绵绵生命之水川流不息,让人心生感慨,它犹如历史的到来和远去,经历岁月的洗礼,永远饱含着生命的张力,让人心生敬畏。7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但是这片神奇的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回望我的故乡凤台,这颗淮上明珠,新崛起的能源城,当夜幕阑珊,耀眼夺目的火树银花的璀璨,照亮了古城美丽的新颜,照亮了它踌躇满志前行的步伐 

评论列表

你好,请  登录 或者 注册 后再进行评论。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投稿需知
下载说明|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广播电台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hnpictures.com
淮南图片网 版权所有
地址:淮南市阳光国际城南区7号楼507室
备案号:皖ICP备15022074号-2
电话:13505548206、18949682288
邮箱:1147587489@qq.com
网站特聘律师:胡蓉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