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叹九龙岗 》(三) 作者:天山
席慕蓉诗作《回眸》中写道:“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一千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在你面前驻足停留”……感谢大自然的神力和先辈们积攒下来的福荫,我们拥有了九龙岗。在这块属于父亲、爷爷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我小时候顽皮而纯真的身影,也放飞过我的青春与梦想。 九龙岗之所以到今天还有着对离开这里的人说不出的诱惑,引得无数离开九龙岗的人不断地深情回望,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为什么我们看不清九龙岗?是因为那里曾经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之所以猜不透九龙岗的心思,是因为我们本身就装着九龙岗的心思。九龙岗仿佛只能在回忆中才能窥见她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将善良、感恩、平常的快乐因子搓碎揉入到平常的生活里,才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真滋味的感觉,今天的觥筹交错,鲜花似锦般的炽热场面固然令人向往,但能在清贫而平淡的日子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六十年代初,故乡闹饥荒,不上学的日子便和娘一起翻过舜耕山去山南农村的地里拾庄稼。初冬的红薯地里总有没有收完的红薯,山南鲁庄的人好呀!至今我仍记得,生产队长陈老伯和他的哑巴老婆还有那憨厚的毛孩哥当时帮助我们的情景。那一年的夏天,九龙岗东面的蔡城塘里的水不知何种原因几乎干涸了,矿上的小孩子们结伴去摸鱼,水其实只有小腿深,可总是逮不到鱼,狡猾的昂刺鱼在你刚刚抓住它的时候,它一挺身反刺你一下,刺溜溜的从你手心里滑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又钻入水中。 大约是六四年吧,家住在重华村的我半夜醒来,看见娘和几个同龄人出门去打更。那时候,重华村离山很近,居委会每天都要组织居民打更巡逻,打更的人手上敲着梆子,嘴里吆喝着数年不变的“小心火灾,狼来了”。如今,家家户户早已住上了楼房,幼年时熟悉的梆子声远去了,一声“狼来了”被当成现代版的童话故事进入了孩子们的梦中,随风渐渐飘散。 那些年因为家里人口多,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常常入不敷出。放假了,孩子们三五一群结伴去矿西边高高的的渣堆里捡煤渣,除了家用之外,多余的我和大弟一起背着到东九街去卖。卖完煤渣之后,我俩可以花四分钱喝上大半碗何老爹的油茶。到今天我都认为,何老爹亲手熬制的油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可口的油茶了,飘满了黑籽麻的油茶,那个香啊!现在有时还想喝,无非是胃的记忆又勾起了对那段经历的回忆罢了,但是,怎么喝也喝不出当年油茶那个味道了。 如今,新华书店已遍布了全国,成为了一张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网”。你可知道,早在一九四九年的八月,隶属于华东出版局的皖北新华书店,就已经在九龙岗南门口开办了门市部。那时候的门面房子有三间,书店门朝西,推开书店的大门,北头一间是办公室,其余二大间房子里的架子上都分门别类的堆滿了书籍。 那时候家里穷,能吃饱饭已经实属不易,哪里有闲钱去买书?好不容易攒了一点能够自己支配的零钱,都让我拿去买书了。自那时候起,随心所欲买喜欢看的书成了幼年时的最大的奢望。 长大后,或许是上苍的眷顾,让我养成了几十年来不间断地买书和逛书店的嗜好。如今,社会上那么多的行业为了赚钱总是煞费苦心地忽悠,而在新华书店这一块没有铜臭的天地里,知识就是力量反倒是无需吆喝的压舱石。说实话,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然还能看到全须全尾的新华书店,不能不让人又想起九龙岗南门口那个原生态的、一点都没有经过包装的书店。
并不妩媚也不风情万种的九龙岗,凭什么让我们抹不去对她的思念?离开了九龙岗时间久了我才明白,那是对曾经抚养过我们的这块土地爱得太深的缘故。几十年了,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来说是漫长的,更何况我们背后的舜耕山还安葬着亲人的遗骸。 故乡的图腾本来就是盘在这块砂土地上九条龙的神灵,它舞动着华美而雄劲的身姿,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种吉祥、正义、兴旺的力量,不仅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九龙岗人一生都向往着纯朴和善良,也和风细雨地滋润了故乡的人知恩必报的憨厚秉性,那些下井的黑头黑脸的汉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前辈,从里到外透出的那种让人仰慕的豪气,更是影响了从九龙岗走出来的人们。他们有着敢爱敢恨,大度包容,冻死迎风站、饿死当睡着的令人感动的柔肠侠气。 从一九一七年地质勘探找矿开始,到二零一五年矿井正式关闭。九龙岗矿标志性的象征----光绪三十四年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制造、民国二十年开始在故乡服役的克虏伯井架上的天轮,永远停止了运转,负重爬坡的九龙岗矿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如今,网络信息轻飘飘地飞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天空中弥漫着碎片化的信息,手机也在魔幻地演绎着世界的八卦五彩。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更加惬意的时代,人们乐意喝着别人煨好的心灵鸡汤,转述着老少皆宜的动人故事。每每看到这一切,我知道,虽然碎片化信息似乎让人们得到了很多的“知识”,但这些讲述的是事实而不是逻辑的心灵鸡汤,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街头摊位上的厨师,“睁着眼睛用盐,闭上眼睛撒味精”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有味道而无营养。 何为味道?味道不仅仅是口舌的感觉,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失去了煤矿资源的九龙岗人的眼里,是孤零零的戳在九龙岗矿工业广场上的克虏伯井架?还是舜耕山下重华村、长庚村、西小街、南宿舍的废墟与残桓?是已经消失了的东九街西九街的街市?还是夜深了,那一声声打更人的吆喝? 何为清欢?在如今富裕了的九龙岗人的眼里,是夏天繁星满天的夜晚,西矿戏园子里听戏的悠闲?还是那些年跟着爹娘从山南开荒地里背回来收获的惊喜?是过年了,穿着一身新衣服,兜里装滿了吃食的奢华?还是那一段远去的清贫生活却饱含着无限张力的平淡? 近几年,故乡一夜之间又成了淮南人瞩目的焦点。招商引资打造“民国小镇,创建不夜九龙岗”的消息,引起了街谈巷议,有人要把民国时期遗存下来的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以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重塑故乡民国鼎盛时期繁而不乱,错落有致,同时又别具情趣的模样。“民国小镇”名字听起来很美,要实现它谈何容易?我以为留住故乡的这份烟火气,留住这里的父老乡亲,把故乡百年的文化传承下去或许更会有意义。 时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她一去不返,从不留恋,却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忽然流转……百年前的九龙岗一片荒芜,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曾经因为九条龙的盘旋起舞,惊艳了华东六省一市。如今冷冷清清的九龙岗并没有沉默,她在为了下一个百年的腾飞寻求方向。 望着眼前坍塌了的老街,滿目沧桑的残垣废墟,我想说,脱贫之后的共和国已经没有了一块荒土,更何况这还是一块握在手里都流油的熟地?龙的传人天生不喜欢被人怜悯,故乡的腾飞指日可待,她又将以何种方式登台? 今晚是满月,微醺的我们终于要离开了,站在弥散着惆怅与乡愁的坝子上,回望故乡,心头惟剩下不尽感激和无限感慨,曾经红红火火盘着九条龙的故乡,虽惊鸿一瞥却给无数的后来人留下极深印象的九龙岗,默默地背着乌金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此时,月亮像银盆一般升起在故乡的东山,云雾缭绕之间,月亮越升越高。车子爬过了崎岖的山路,拐弯,驶向通往市中心的快车道,车轮飞转,犹如岁月一直向前。 车里的收音机正播着一首缠绵悱恻的歌:“如果一秒钟就是一年,我会用这一秒钟为你祈愿,如果一秒钟是一百年,我会用这一生祈祷轮回你身旁。噙泪的双眼,溢出了缠绵,一生的等待,心与心的相连,就在一瞬间……”。 九龙岗已经百年,百年一瞬,百年一叹!叹的是那个远去的曾经红透了华东大半个天,名震江南的工业重镇,盼的是故乡可以期许的明天。虽然,那个纯真的少年再也回不去了,回去的只是老态龙钟的躯体和疲惫了的灵魂…… 结束语:作为一个九龙岗煤矿工人的儿子,我没有能力从波澜壮阔的角度去描述九龙岗百年的辉煌与成就,也无法站在一个高度去剖析九龙岗从民国到今天所走过的路,只能勉强从柴米油盐,芸芸众生的角度,履行一个好人最大的本能,通过今天仍然行走在故乡的亲人和朋友,那些已经坍塌了的街市、无语的残垣废墟,去聆听、去解读,去感叹故乡百年的伟大和沧桑,由于水平有限,缺乏冷静而睿智地对九龙岗文化历史进行系统地穿透,只能囿于个体生命和感情写一些小文章,发一些小感叹,以此纪念故乡百年。 ----天山
(淮南图片网大通区分站特约稿) |
|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hnpictures.com
淮南图片网 版权所有
地址:淮南市阳光国际城南区7号楼507室
备案号:皖ICP备15022074号-2
电话:13505548206、18949682288
邮箱:1147587489@qq.com
网站特聘律师:胡蓉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