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歌献给土地和人民 在“我为淮南写首诗”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刘 斌 各位来宾、各位诗友:大家好! 为期一年的“我为淮南写首诗”的全国大型诗歌征文活动圆满结束了。今天是颁奖仪式大会,应大会主委会的要求,我很荣幸地代表评委同仁发言。首先,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诗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精心组织和默默付出的组委会成员及其他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与感谢! 这次赛事是以淮南为书写对象的,作为在淮南生活四十年的我来说,能为淮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心里是很高兴的,也是很荣幸的。相信各位参赛的诗人和组委会的同仁也是这样的心情,这一点,从参与诗稿评审中我也能真切感受到。 这次诗歌征文是以写淮南为主题的,意在介绍、宣传、推广淮南,提高淮南知名度。参赛的作者遍布全国,诗人层次也较为多样,这不仅反映出广大诗人对诗歌活动的热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淮南诗歌在全国的影响与地位,这就带动了对淮南的介绍宣传与推广。也就是说,这次活动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宣传、介绍、推广淮南,增加淮南知名度的作用。也可以说这次大赛完全起到了预期效果,具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撇开这个动因,或许,我们会想,一个诗人,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为一个地方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至少意味着诗人借助诗歌对存在的亲近,对土地比如对淮南的关心,对淮南这块土地上的生命与经验的关心;其次还意味着这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想象,是诗歌也是作者精神的漫游与开拓,尝试与把握;再次,就是还意味着诗人将自己和作品借助淮南这个审美符号或者审美平台,实现新的诗意建构,从而进行展示、交流与互动。如此说来,一个诗人为一个城市写诗,实际上是有别于乡村诗写的城市诗写,是基于农耕文明而参与融合进工业文明,是突破单向的封闭式的古典诗写,尝试着转向开放的立体的现代诗写,这既是对新经验的诗写,其诗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经验。这不仅提高着诗写者自身的眼光、手艺与审美感觉,也提高了诗写者个人的生存感悟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丰富提高着现代汉诗整体的表现力与品质。相信参赛的诗人们多少会有同感,而从一个评委阅读感受而言,是证明了这点的。 在具体的评比过程中,评委们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严肃认真地评审。既各自审阅酝酿提出初评意见,又集中讨论,公开分析研究推敲,力争做到公平公正。正如人们常说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公正合理,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平心而论,所有评委对这次评比结果是接受的,就是说是达成共识的。即便这样,我们也还想借此想说一声,如真的确有一些没能避免的遗憾之处,还请大家谅解。现在,活动临近尾声。在此我还想强调的是,这不独是一次诗歌活动,更是一次诗歌事件。而按照西方当代哲学理论,凡是事件就会有所建构,有所创新,有所融合与突破。就是说,这次活动是在讴歌淮南,而这次活动本身也将成为淮南的一部分。这次活动是在为淮南写诗,而这些诗也将成为淮南一部分。这次活动的经验、启迪与收获也将融入淮南的文化,成为淮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诗人关注并探寻着淮南的历史与记忆,他们也必将融入淮南的历史与记忆。而当一个诗人把诗歌献给一座城市,献给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民,这便创造了历史,书写了记忆,融入了时间,拥有了生命,成为了存在。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平凡与神圣,朴素与美妙,卑微与伟大的地方所在。而这也是诗歌的本质,是诗歌的精髓与魅力所在,是语言和文字产生、流传与永恒的根源所在。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人们,感谢服务奉献这次活动的人们。 谢谢大家。 (注:刘斌,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淮诗社副社长、“我为淮南写首诗”特邀评委) |
|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hnpictures.com
淮南图片网 版权所有
地址:淮南市阳光国际城南区7号楼507室
备案号:皖ICP备15022074号-2
电话:13505548206、18949682288
邮箱:1147587489@qq.com
网站特聘律师:胡蓉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