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省委副书记李国英,副省长杨振超来到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淮南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市委书记沈强主持会议。市长王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玉成参加审议。审议中,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代表发言踊跃。大家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李国英、杨振超认真倾听,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认真听取了王宏、李大松、宗卫东、吴明楼、颜事龙、沈荷美、孙明霞等代表的发言后,李国英说,过去的五年,在面临诸多困难的不利因素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成绩来之不易。报告提炼的基本经验、部署的目标任务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安徽实际和人民期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是一个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李国英指出,过去的一年,作为资源型城市,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淮南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转型发展、一手抓从严治党,坚定打好遏制经济下滑阻击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李国英强调,做好“十三五”时期淮南的工作,要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切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一要做好调转促大文章。要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拉长煤炭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二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文章。立足淮南实际,梳理当前制约淮南转型发展的问题,强化创新驱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和培育新兴产业,增创淮南发展新优势。三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大文章。淮南煤炭行业去产能压力巨大,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四要做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文章。要以寿县划归淮南管辖为契机,加强整体规划,强化扶贫攻坚,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五要做好引江济淮大文章。引江济淮工程,淮南受益最大。淮南处于引江济淮工程的中心位置,要提前介入,深度介入,努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杨振超在审议时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准确科学,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尤其是报告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的七项目标任务,符合安徽实际,适应人民期待,要结合淮南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杨振超指出,过去的一年,淮南发展困难比较多、压力比较大。经过全市上下的顽强拼搏,经济指标由负转正,打好了翻身仗。下一步,一要抓好“十三五”规划。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做到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提高项目工作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要立足煤炭主业的同时,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等非煤产业多元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领城市转型实现新的突破。三要切实抓好2016年的工作。今年,要突出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落实,推进全面创新、发展新兴业态,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四要搞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当前,实体经济处于困境,要坚持改革创新,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沈强在主持会议时表示,省委副书记李国英和副省长杨振超的重要讲话从淮南实际出发,语重心长,站位高、立意远,饱含对淮南发展的殷切期望,为淮南做好“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淮南实际,抓好学习贯彻落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把淮南的事情干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淮南人民的重托。图为省委副书记李国英、副省长杨振超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淮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克服经济换挡的阵痛,突破转型变轨的困惑,实现化危为机的蜕变,潘集区对2015年记忆深刻——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同比增长8.3%,位居县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90.5亿元,同比增长9.6%,位居县区第一;房地产完成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18.4%,位居县区第一;地方财政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17.5%,位居县区第一。时间记忆走过的年轮,镌刻下2015挺进的足印;一组组闪亮的数字,见证着潘集区砥砺奋进的脚步。在潘集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里,广大干群积极应对形势新变化,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修复政治生态、打赢经济下滑的阻击战,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十二五”发展实现胜利收官,也为“十三五”开启新局夯实基础。经受了潘集发展史上矛盾凸显、政治生态遭受破坏的艰难时期,潘集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群并没有固步自封,一边修复政治生态,一边爬坡过坎,奋力前行。这期间:有经济换挡的阵痛,有转型变轨的困惑,更有化危为机的蜕变。这一年,潘集区扎实推进“486”行动计划和“123”产业路径,加大企业帮扶力度,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开展了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平牧公司、淮南牛肉汤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进胜佳和电子、万泰电子等企业上市。这一年,妥善处理一批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12个项目申报土地供给计划,帮助10家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等难题。全年新增民营企业359家、个体工商户1767户、限上商贸企业11家。这一年,平圩经济开发区一期6.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进展顺利,新签约项目6个,完成投资3.6亿元。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组建3个专业招商小分队,建立了招商项目联合审查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共外出招商220余次。全年到位内资7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这一年,潘集区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同比增长9.6%。这是潘集区把准方向,科学谋划,在攻坚克难中筑牢基础的一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助推基础设施项目成为热潮。一年里,潘集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滨河新村、大庄四期获国家专项债券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项目2.3亿元资金支持。实行区几大班子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成立13个重大项目拆迁工作组,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步伐,全年实施重大项目34个。全力支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群众补偿等工作,保障了煤化工园区、朱集西矿、特高压II期、孔李大桥、淮上大桥等项目建设环境,潘集选煤厂启动建设,平电三期并网发电。 一年里,潘集区实施重点工程25个,完成投资15亿元。加快推进政务新区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完成管道天然气主厂区建设,铺设管道2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4.6公里。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第二批11个中心村初步建成,第三批10个中心村启动建设;城乡路网不断完善,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修、改造农村道路47.5公里;新增耕地714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发展为了民生,民生连着民心。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潘集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这一年,潘集区投入资金4亿元,实施了27项民生工程。1400套保障房和384套廉租房分配入住,滨河新村公租房二期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滨河新村安置小区加快推进,贺疃新镇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潘东新城等安置点分房入住,大庄新村四期启动建设,搬迁安置新村分房入住率达80%。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运行平稳,建成潘集镇为老服务中心。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期任务,区职教中心通过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严格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制度。20个村卫生室改建项目投入使用。实施扶贫项目109个,减少贫困人口2755人。这一年,潘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0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0元,同比增长9%。综合实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承上启下收官之年,潘集不仅收出了精彩,更为新的一年、新一个五年发展期积蓄了新动能。“十三五”帷幕已徐徐拉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光荣使命催人奋进。潘集正向着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力度,市人社局积极探索协议管理手段,完善协议管理措施,制定量化管控标准,严格追责违约现象,不断提升医保服务水平。为提升医保服务水平,我市在专门培训“两个定点”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分类、分批同我市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陆续签订2016年度医保定点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根据协议规定,对上一年度经办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服务业务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指标考核,逐一沟通约谈超标的18家定点社区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协议进行违约处罚,维护医保定点协议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为净化医保“两个定点”服务环境,市人社局医保经办机构于春节前突击检查我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查处13家药店和3家医院,按照协议规定分别给予停业整改、拒付费用、暂停协议等处理,治理“两个定点”服务不规范现象,确保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凤台县严格按照市委部署要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工作措施、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全面落实换届纪律,筑起责任落实、宣传教育、谈心谈话和监督惩戒“四道防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为严肃换届纪律,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与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集体约谈并签订《责任书》,明确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县委与考察组、乡镇班子成员和科级后备干部集体签订《承诺书》,并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举办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培训会、制发“严肃换届纪律提醒卡”等形式,开展换届选举政策法规学习和警示教育。同时,利用“两台一报一网络”、凤台手机报和“凤台先锋”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九个严禁、九个一律、九个不准”纪律要求。针对换届之际部分干部心态不稳现象,县委负责同志主动“约谈”,与乡镇党政“一把手”开展换届纪律谈心谈话,听取换届人事安排意见;县级联系点领导主动“下谈”,与乡镇班子成员一对一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个人要求;组工干部主动“互谈”,与后备干部开展“家常式”谈心谈话,及时掌控换届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县委还派出换届纪律检查组,对乡镇严肃换届纪律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并从离退休干部、新闻媒体代表中聘请16位监督员,加强公开监督,建立电话、信访、网络“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和违反换届纪律专办制度,由专人负责受理,做到当日汇总,当日报告,限期查办。日前,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春节长假期间,全市120急救中心和各急救站急救和救治工作有序开展,未出现重大突发医疗安全事故。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7日早8时至2月14日早8时,市120急救中心和各急救站共受理急救电话1604次,派出急救车611次,救治患者538次,其中心脑血管病101人,外伤99例,酒精过量52例。为确保市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春节长假之前,市卫计委就专门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会议,对春节期间的医疗卫生应急值守工作进行部署,强化节假日期间门急诊等医疗力量配备,确保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同时,市卫计委还抽调专业人员组成督查小组,由市卫计委领导带队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对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医生值班情况进行督查,保障医疗急救安全,确保春节假日期间医疗救治的快速、准确、高效。淮南首创水务公司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污泥处置环保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对节约水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污水厂建设不断推进,污水处理产生的副产品——污泥成为污水处理系统中最后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第一污水处理厂自2002年运行以来,前期所产生的污泥主要通过厂内脱水机房的带式压滤机脱水,将剩余污泥的含水率从99%降至80%,然后外运填埋处理。由于污泥含水率仍然达到80%,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臭味大,容易造成污染。根据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第一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污泥处置工程。2010年底该工程建成后,通过配套的板框压滤机可以将污泥含水率降至60%,所占体积大大缩小。但是污泥的最终处置途径,除一部分被运至砖厂作为辅助材料使用以外,仍有一部分是采取卫生填埋处置,而且不时发生填埋场所协调问题,导致污水处理厂主体——氧化沟生物处理系统可能面临不能及时排出污泥,从而系统内污泥负荷过大,很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危及出水水质。2015年淮南首创将污泥处置中心实行了委托运行,并经过市环保局等多部门的协调,将产生的脱水污泥运至指定化工企业进行焚烧处置。通过焚烧,污泥可在高温炉里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氮气等无害物质,所剩灰烬(污泥中的无机物)仅为原来体量的1/10左右,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