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2012.05.12日,几位老友相约逛了趟九龙岗,和淮南其它很多名胜之地一样,这地名总是多了最后一个字,什么“集、庵、岗、孜”等等,咱淮南人朗朗上口几十年的田家庵、李咀孜、潘集等,去掉这最后一个字,立马洋派了许多。然而,淮南人口音重,还就靠这最后一个字加强语气呢,去掉之后顿失淮南文化特色,留着吧。
九龙岗当之无愧算是淮南古镇了,不仅名字“文化味”十足,更因为煤城淮南的第一口煤井就在此地。九龙小镇因煤而兴,无煤而安,其兴也勃焉,其安也静焉。匆匆一览小镇街头,免不了让人想起贾平凹先生和他对“长治久安”之都的慨叹。历朝历代对森林资源的攫取和破坏,唐朝以后长安古都及其周边水系严重缺失。数代王朝,千年古都就这样完成了历史使命,徒留下平凹先生“废都”绝唱。水还能再生,不断地从天上掉下来,而地下的煤,挖走了留下的就只有大坑了,挖煤的往往连这大坑都不补,任由塌陷,惨不忍睹。
最痛心的莫过于外族来我们九龙岗抢煤的一段了,挖的是我们的煤,奴役的是国人做苦力,挖出的煤供其军队杀国人,苦难呀.......。中国人自古讲究温良恭俭让,不逼急哪会有“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吼声。 现在好了,矿产资源国有,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既属于我,也属于你;原住民有份,淮南之外国土之内大家都有份,国有国挖名正言顺,国有私挖只要交出足够利润给国家,道理也能讲得清。只是有一点,千万不能亏了祖祖辈辈坐守资源之上的原住民哦。
打住,看图,不说话了。
01
2011年,淮南矿业集团对九龙岗两老矿井原地修复,立碑为记。以下文字系从碑底铭文上摘抄下来的。
1395年,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当时淮南地区已有煤矿开采活动,1930年,在开掘九龙岗西矿时,曾挖出记载有小煤窑开采经过和开采人姓名的石碑,其年代系明朝万历年间。
1903-1915年,戴锦章、林文瑞等相继在大通开办煤矿。
1915年,有浙江、上海一代商人设立“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929年春,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筹建淮南煤矿局,1930.3.27日,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局址设在九龙岗。
1938.6-1945.8,日本侵华期间,淮南煤矿由日本“三井矿业会社”和“三菱矿业会社开采”。
1945.9,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煤矿。
1949.1,淮南解放,5月,改为淮南煤矿公司,1950.5,改为淮南矿务局,1956年,矿务局机关由九龙岗迁至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