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法会祈求国泰民安
——南山观音寺法会见闻

2018年4月30日,农历的3月15日,应释果海法师的相邀,观看了一场南山观音寺的法事活动。

南山观音寺现正在筹备中,虽然空间不大,但是内部的布置非常用心,处处是法。佛堂、教室、斋堂、大寮、寮房,布置的井井有条。这一切的背后无疑是法师们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是护法居士们对三宝的供养,更是释果海法师悲心愿力的加持。

当天凌晨5点30分赶到山南观音寺的时候,早课已经开始。简陋的大殿内布置井然有序,庄严殊胜,极近恭敬、规范,一丝不苟。

释果海法师与弟子齐集在简陋的大殿上诵经礼拜。法师与众弟子诵读的《宝鼎赞》在大殿内外回荡,不大的山南观音寺,仿佛笼罩在佛光普照之中。

身处之中,身心感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一直在观想六道群灵汇集山南观音寺,诸佛菩萨海会围绕,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或善趣,心里为了一方众生能蒙佛超拔而无比欢喜。

可惜我不是佛家弟子,诵读的具体内容也听不明白,但有只言片语的几句熟悉的话还是听懂了,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祈求风调雨顺,国昌盛,民安泰。

接着释果海法师与众弟子又念诵起《楞严咒》,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

晨光里,寺内寺外,佛音荡荡,磬声铃鼓声悦耳,不大的山南观音寺,处于一派盛世祥和之中-----这时候,周边前来上香的大德居士也陆续前来上香礼拜观音了。

寺庙为何每逢初一和十五都要举办法事,上香敬佛呢?问了师傅们才知道,初一十五都属于十斋日。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明确开示十斋日,是诸罪结集的日子。(对不起,我用的是俗家的语言,按照佛门的规矩,进了佛门要互称师兄师弟的)

早课完后,见释果海法师与众弟子仍然肃立在大殿中,后来才知道,这叫塑望。

然后顶礼三拜,仍然向上立定,有一个法师鸣磬三声,独自称各位祖师名字:念一个拜一个,顶礼完后,仍然站立,仍有一个法师敲磬三声,然后呼念:时维佛历2562年3月15日,公元2018年4月30日朔望旦良辰,大众师云集大殿普礼三拜,再敲三下磬,接三下大钟。这样,早课全部结束。

早课结束之后,香客渐渐的多了起来,一时间,山南观音大殿佛龛俨然,寺内梵音轻诵,寺外香火缭绕。

释果海法师顾不休息,又与周边的信众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疑答惑,调节心绪,安抚信众。

之后又领众念佛,为周边大众做超度佛事,祈求过去亲族得蒙佛力超拔永脱苦轮,受冥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莲品增上!

为生者,消除障碍,广种福田,求福增慧,自在安康!并再次祈求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山南观音寺,原为洞山寺,原址位于舜耕山之阳,洞山南麓半山腰间的老佛洞前。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不仅名山如此,佛教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播,但凡有山的地方多半有寺,这洞山自然不例外。

有文献记载,明朝洪武之初,老佛洞前便建有寺庙,寺与洞一体,宗教色彩浓厚。相传这老佛洞是高僧入据之所,深不可测。当年有僧人把一群鸭子赶入洞中,这群鸭子最终从上窑山的洞山寺山洞中走出,安然无恙。

宗教有宗教的仪规,对于普通信众来说,由于心存礼敬,便把相关的仪规视为神圣,进而神秘。这老佛洞的相关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更加渲染了它的神秘。

直到清代末期,这老佛洞前的洞山寺依然是香火鼎盛,寺庙隐现于青山之间,僧众拾级即可登山,遥望淮水东去,悠然槛外人生。清代地方名士,寄情山水田园的著名诗人陈翰,写下多首诗篇,其中《洞山别业》见载于《光绪寿州志》:
柴门俯视大淮湾,槛外青峰绕石关。
浪浴柳梢渔棹稳,云封松顶鹤巢闲。
静中摊卷消长日,倦后扶筇步小山。
莫讶桃花迷洞口,武陵原自在人间。”

《光绪寿州志》的编纂者曾道唯在选载这首诗时,即定位在洞山寺,并指出:“有石洞深邃,峭壁崚嶒,梵宇称胜”。

正在筹建中的山南观音寺香烟缭绕,信众出入,络绎不绝,而老佛洞前也是如此。这让人心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这老佛洞前的寺庙早已不存,佛洞也是近年才露出本来的面目,没有寺庙却有香火,这说明了什么呢?

人的信仰一定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困惑,有困惑就会有冀求,人性原本如此吧!

近年来,释果海法师,带领僧众及广大居士对观音寺选址多方奔走,决心为广大居士和善信者,建造一处集信仰,佛教文化,弘法教育、念佛、修行、慈善、法物流通、安养、往生为一体的现代化道场。

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何不就此了却法师的一腔心愿,顺民一个期望,还原洞山寺的本来面貌呢?

在当今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注定了当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而佛教的发展历来都是历朝历代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社会心理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预见一座灵宇重新,香火旺盛的名山古刹一定会重展雄姿,这也应该是打造文明城市的题中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