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灾”送亲(一)
(一)
“滴滴倒滴滴喝”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淮河流域经常闹洪水,大河湾里的地几乎隔一年就要被洪水淹没一次。洪灾来时,放眼望去,一派汪洋,农民们常常颗粒无收。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不久,大家的抗灾能力很是薄弱,因此,家里人口多的,每遇灾害,就携家带口外出逃荒,不然,就难度荒春。灾民群里,有个又瘦又小的孩子,不满十岁。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天生脑子反应极快,胆大心细,做事沉稳,就像个小大人。但就是说话常常发音不准,好像舌头有问题,会把“自己”说成“滴滴”;“老虎”说成“脑五”......大家都喜欢他,没事就爱逗他说话玩,能使大家暂时忘却流浪的心头阴影。可是没有谁喊他的真正的名字,统统叫他“小灾民”,久而久之,被省略成“小灾”或“灾民”。
这一年没发洪水,大家都在家里等着过年。邻居李老汉的大女儿小青出嫁,按当地的风俗,应由新娘的近门哥哥或弟弟送亲,可她家就缺这样的人选。没法,李老汉就向“小灾民”的父母央求:请“小灾民”去送亲。
这“小灾民”还真不含糊,虽然个头不高,但是一身新衣服一穿,小手向后一背,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随着迎亲的队伍,没出半个小时,就到了娶亲的男家。依照当地的习惯,把送亲的称为“上客”,对方也安排了六七个人陪上客。可他们一看是个近十来岁的孩子,按规矩请他上座。酒宴开始了,大人们互相劝着喝酒,央着吃菜,却没有人给“小灾民”倒酒。
看看人家几杯酒都下肚了,“酒司令”就是不给自己倒酒,他急了,趁着“酒司令”放下酒壶夹菜的当口,他站起身来,右手抓过酒壶,左手端起酒杯,口中自言自语:“滴滴倒滴滴喝!”
顿时大家都傻了眼,特别“酒司令”更是闹了个大红脸----他是喜东家专门安排来陪客人和斟酒的,居然慢待了上客,说出去是很丢家族的面子的。
于是,他连连向“小灾”赔不是,好话说了一大堆,“小灾民”自喝自的酒,就是不吭声。
这时同桌的几个人面子上也觉得很是过意不去,也站起来一起陪不是说好话,请他不要生气,慢慢吃慢慢喝。
这时“小灾”才不紧不慢地说:“难道你们没听说过只冇一群(村)不冇一家吗?其细(实)我并不会喝酒,但起码你们也应该招呼我一声啊!”
满桌的人都点头称是:“您说得对,都怪我们无知!”
“小灾”送亲(二)
、
“光点头,就是不起来”
少年“小灾”送亲赴宴自斟自饮,维护自己尊严的消息不胫而走,“滴滴倒滴滴喝”喝的一段佳话也传遍了前村后庄,以至于大家见了他的面,都善意地跟他开个玩笑,学他说话,随即都一笑了之。
光阴荏苒,转眼间“小灾”长到十二岁了,由于先天营养不良,他总是比同龄的孩子矮了半头,而且还是那么瘦。就在这一年,李老汉的二闺女“小玲”又要出嫁了,因为上次大女儿“小青”出嫁,请“小灾”送亲很好的维护了自家的面子,这次李老汉又想到了请“小灾”送亲。而“小灾”的父母本是敦厚热心人,又是李老汉多年的老邻居,因此也就热情的答应了他的请求。
有了上次送亲的经验,“小灾”这次更能沉得住气了。他让接亲的队伍先走,自己则等到十一点多钟才进男方的庄子。那男家就那么一个独子,家底相当殷实,在当地人缘又好,所以前来贺喜的人很多,没等开宴的时辰到,人客就已经坐满了。那些人抽烟喝水啦闲话,坐得久了再无新鲜话题,就有人开始埋怨上客来得太晚了,“不然早就开席了”。
就在大家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小灾”出现了。在司仪的带领下,“小灾”被请进了事前安排好的招待上客的房间。
进了屋,“小灾”扫视了一下环境,冲着大家打了一声招呼:“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那些人本来就等得有些不耐烦,一看来的是个孩子,就都皮笑肉不笑地点点头算是回应。他被司仪安排在里面,脸朝外坐了下来,接过司仪递过来的茶水,并道了谢,司仪便忙别的事情去了。
同桌的几个大人,他们一边喝水抽烟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闲话。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可能觉得无聊,就对着“小灾”说:“你今天是骑驴来的还是乘轿来的啊?”
“唉,别提了”,已经感觉出气氛的“小灾”长叹了一声说,“今天是骑驴来的。”
“那怎么走了那么长的时间呢?”
“说来不怕你们笑话,是那个驴不争气.”
“为什么呢?”
“半道上过了一道小沟壑,小毛驴一下子陷进了淤泥。我看看时间不早了,很是着急,就用鞭子抽打毛驴的屁股。”
“那后来怎样了呢?”
“那毛驴光点头就是不起来!”
听到这里,有人听出了话外之音,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露出了极不自然的尴尬之色。
自此,“小灾”送亲的故事就又多了许多精彩的内容。直到今天还有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