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了,新庄孜电影院
文/姜姗
建国初,八公山的土坝孜电影院建成,人们看电影都去土坝孜电影院,随着新庄孜1954年9月建成了容纳800多人的电影院,接着1975年拥有7000个座位灯光球场建成,新庄孜老百姓俗称露天电影院,以区别和它对面而立的先前建成的室内电影院,新庄孜电影院一个放映室兼顾露天和室内两个放映厅,在国内也是罕见的,这时土坝孜电影院已很少有人去了,除非错过新庄孜的电影院放映的片子,或是土坝孜先放映什么片子,人们才会追到土坝孜电影院观看,或跑到钢厂电影院观看!或者为了看一场喜爱的电影,买不到票,满大街追着有票的人群喊着:"谁让票、谁让票"。有时实在买不到票,还停留在电影院门口舍不得离去!

记得小时候学校包场电影,5分钱一张票(当年5分钱很值钱),全班同学都去,印象最深的是看《农奴》电影,其中看到受苦的奴隶被压迫挨饿受冻的情节,饿极了的农奴去偷吃供果,被奴隶主发现并大声呵斥道:"偷吃供果该割舌头!"当时坐在旁边的同学突然大声哭了起来,惹得好多人都侧目相看,好多人被剧情吸引也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那时电影院是人们唯一观影的地方,买电影票都要排队,想看电影的人太多,有时排到跟前票卖完了,那时想看电影还得走后门托关系,有时甚至还有人从人头上爬到售票窗口去买票,也不用担心会掉下来,因为好多人舍不得离开售票窗口,随着80年代三转一响,黑白电视,以及彩电落户千家万户,电影院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无人问津了,老大嫁为商人妇(已改为他用了),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当年这电影院是我们孩提的乐园,我们都是学校包场电影,我们最早接触的书本以外的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时没有茶室、没有咖啡屋,八公山情侣几乎都去丈量过和平村藕塘后面大坝和旁边的铁道,当年有人调侃说:有对情侣谈恋爱,顺着铁道溜,越谈越投机,一不小心走到天亮,细看一下,竟然走到国庆路!八公山到田家庵的国庆路,坐公交车大约要1~2小时,步行不知得走多长时间,这情浓得当真战胜了疲劳!除了和平村藕塘后面的大坝子和铁道,电影院也是情侣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那时的人们比较保守,没有人敢大白天在街上拥抱亲吻,更别提手拉手了,他们就算上街也不好意思并肩而行,他们都是一前一后地走着,唯有在电影院他们才会在黑暗中悄悄地牵一下手,那种牵手的激动仿佛是电流击中全身,这种甜蜜唯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

那时候家家都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很少,大概到70年代末才有黑白电视,还是分期付款才买得起,也只有年轻人才舍得买,大约到80年代末本地才时兴结婚买彩电,价格1000多元要不是为了结婚,也极少有人买,那时工资才几十元钱,级别高的工资才百十元钱,那年代没有人把钱存在银行,也没有钱存银行,人们要买大件东西或结婚急用钱等等就充费集资,这种充费集资都是民间自发的抓阄,分期扣款,零存整取的集资方式,抓到1就第一个得费,抓到最后就排到最后得费,这种集资是没有利息的。所谓的大件东西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就是三转一响,大约到80年代末还要搭配买其它东西才卖给你彩电!
电影院也是矿上开大会或文艺汇演的舞台,那个时代没有空调,此电影院有地下防空洞,能从防空洞抽出凉风,每逢夏季酷热难耐,电影院都会为井下第一线工人开放,为他们提供避暑的场地让他们能休息好,能保证矿上正常生产,工人能正常上班!
八十年代中后期少数人们渐渐有彩色电视机了,不要奇怪我这样说彩色电视机,因为最早电视机都是黑白的,所以才有彩电之说法,家有电视人们才把脚步停在电影院之外了,再也没有爬人头买票的了,时代在变,电影院也在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有情侣包厢了,也有家里电视频道搜不到也看不到的好看电影了,好看的录像影片了,但是电影院再变,终究变不过这个时代,网络的无极限,手机的普及终于让电影院停下了脚步!

电影是上个世纪初到八十年代最为盛行的文化艺术,几乎场场爆满,万人空巷,一票难求。时代的不断进步,电影院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终于停下歇歇了,其实无论人或事物都会从成长到渐渐老去,没有人能抵御这不变的规律,别了,电影院!别了,儿时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