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的山
文/淮上老骥
身为淮南人,我熟悉这里的山,我热爱这里的景,我的双脚登临过这里大大小小无数个山头。
淮南的山,没有华山那样立陡峭拔、刀劈斧削般的险峻;也不像华山那样裸岩张扬,森严突兀。这里山势舒缓,波澜不惊,恰如正值青春的少女胴体,凹凸有致,曲线柔美。放眼望去,满目碧透,翠色欲流。徜徉其间,宛如移动于一幅巨大的浓墨重彩的中国画之间,只是一时半会难以寻到这幅画的出口和入口,而产生 “人在画中游”错觉。
淮南的山,没有九华山、五台山、武当山等山在佛教或道教界那样久负盛名,但是这里的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八公山则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世人皆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更是遐迩闻名。八公山主峰四顶山之巅,建有碧霞元君庙。庙在四顶山顶,故又称四顶奶奶庙。这是八公山历史名胜之一。庙殿始供神妃碧霞元君群象,故名;寿凤人多又称神妃为“四顶奶奶”,故知四顶奶奶庙者甚众,谓碧霞元君庙者鲜少。明栗永录嘉靖《寿州志》称之为“东岳祠”,清李师沅嘉庆《凤台县志》则称“元君庙"。
淮南的山,没有像黄山那样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闻名天下,也没有令人仰望、震撼不已的飞泉流瀑,可这里却如小家碧玉,秀外慧中。白鹗山是淮南境内最高山峰,海拔241米,山势陡峭险峻,山谷沉静幽深,山中清泉潺潺,经久不息。奇岩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各具情趣。当年清帝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游览山光秀色,见奇岩怪石如同春笋,妙趣万千,随挥笔在一石岩壁上,书了“玉笋”二字。摩刻后,虽经百余年风雨,但字迹仍清楚可见。乐涧套俗称老涧套,位于南塘西2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高林密,翠色醉人。1978年后,考古学家在该地发现古生物化石堆积层。其沉积的植物化石有藻类、单叶及复叶等,随手可拾,拓开后植物的茎络分明,各具姿态,图案象淋漓的水墨画。
石门潭位于八公山区王镇南塘村境内,那里“大石礌砢,类狞虬门”,是八公山自然景观之一。据《凤台古志》载:“云条山、茵席山相峙为石门,两山交而中豁门。门高20丈,西向南北,两崖相距10丈,中有潭,径10丈,深三尺,潭水终年不涸,漫流大石山”。临石门,峭壁凌空,直上云霄。迎面悬崖上,雕有 “石门潭”三个巨字,苍劲挺拔。当地人传说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兵困南塘留下的手迹。文史学家则说是北魏郦道元所书,理由是《水经注》中有洗云泉的记载: “洗云泉水洁,澈心骨,味甘冽,在珍珠、沁月之上”。洗云泉是石门潭的源头,郦道元勘测洗云泉必经石门潭。
进入石门,便置身于“一线天”。豁然开朗,到了群山拥抱的一块盆地,石门潭的碑刻,洗云泉亭,裸露在簇簇的桃林之中。传说这是赵匡胤困寿州的营地,后周屯兵折戟沉沙的古战场。“几曾识干戈,垂泪对宫娥”,后周南唐之战为李后主留下了千古悲歌。
座落于淮南市凤台县城西南3.5公里处之双峰山陡壁南坡的茅仙洞,由茅仙古洞和清天观组成,洞门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越往深处越小,到不可行处仍深邃不能见底,里面阴风习习。危楼空屿,耸翠流丹;临长淮之要津,衔青山之杰灵。倚山面淮,环境优雅,风景瑰丽,历史悠久。1984年定为省级重点宫观。 “则茅仙洞者,遂萃类出。洞位于淮南距县治五六里;相传汉茅盈于此仙去,其迹沿革备志,乘列为风景之一,山不崇而秀,水不阔而文,石不巨而奇,林不深而蔚。”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此地,三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从此成了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据《重修茅仙洞记》),而“洞则约深数文又有相相发源之水,四周围绕,幽邃莫测。”清人萧景溪曾赞叹道:“噫噫,岂真海上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耶。”
上窑山,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上窑为中国古代四大古窑之一。位于著名能源城安徽淮南市东北部,它依托钟灵毓秀的上窑山水,横卧于美丽富饶的高塘湖之滨。
游不完的景,道不尽的山。她们是彪炳千秋的历史画卷,是地球村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上苍赐给淮南人的一份丰厚大礼!
这里的山,造就了这样的景,这样的景,孕育了这里的人。如今,淮南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精心呵护着这里的山,打造着这里的景。
相信,淮南的山会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春色。
注:此文为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日报》征文获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