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的出口》首发式暨诗人戴冠黎追思会举办

已是暮春,温暖的阳光照在淮畔,能源城春意盎然、芬芳迷人,正是诗人们挥洒泼墨的好时节。2020年4月12日下午4点,由《安徽诗人》编辑部主办,潘集区作家协会、淮南图片网协办的《梦的出口》首发式暨诗人戴冠黎追思会在"东方禧悦"酒店举办。《安徽诗人》主编、长淮诗社社长、著名诗人雪鹰,淮南广播电视台《今晚800》栏目副总监陈佩杰,《珍珠泉》微刊总编、长淮诗社秘书长牧村,田家庵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杨启运,潘集区作协主席丁一、常务副主席李坤秀,《淮南图片网》主编胡凤茹,原淮南市大潮文学社社长孙晓宝、《大潮文学》主编余长江,戴冠黎生前好友、同事李成等到会参加。

追思会由淮南市作协副主席王运超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戴冠黎的生平简介。

戴冠黎,1966年三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员,大学文化。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诗刊》《散文诗》《中国校园文学》《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江淮晨报》等报刊。作品曾获冰心诗歌奖,路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2003年出版个人诗集《虹光下的细语》。系国际华人诗歌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其作品倾向于多元协作、口语写作,努力在文本上寻求着崭新的突破,部分作品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其诗集《梦的出口》,是戴冠黎短暂的一生笔耕不綴的收获,也是他梦的实现。追思会上,王运超又代为宣读了淮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斌先生对戴冠黎诗歌创作的简评。刘斌老师认为,戴冠黎是从新诗写作转向现代诗写作的诗人,诗歌比较成熟,层次比较高。他的诗歌创作贴近生存现实,他以家乡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为素材,以自己的情感、领会与感悟来触摸这些事像。他写出家乡人与事、景与物都浑然质朴,立体丰满。他的诗歌语言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在努力追求贴近生存者的那种语言,他超越了诗歌语言对美的追求,进入到诗歌生存论写作的层面。刘斌还阐述了戴冠黎的诗歌写作技巧,已经完成了单纯追求技巧这个初级阶段,进入到存在带入技巧,或者将技巧带入存在这样的阶段。

诗人雪鹰在追思会上指出不管是抒情诗、口语诗、还是朦胧诗,都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评价戴冠黎的诗歌有张力、率真、浑然大气,体现了戴冠黎的本性。诗集里的第一首《野马之歌》,通过描写野马驰骋疆场、桀骜不驯,体现了他做人的秉性。

(《珍珠泉》微刊总编、长淮诗社秘书长牧村)

(田家庵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杨启运)

(潘集区作协主席丁一)

(淮南广播电视台《今晚800》栏目副总监陈佩杰)

(潘集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李坤秀)

(《淮南图片网》主编胡凤茹)

(文友段述峰)
与会诗人作家牧村、丁一、杨启运、李坤秀、胡凤茹、陈佩杰、段述峰等逐一座谈发言。大家对戴冠黎的为人和诗歌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戴冠黎英年早逝,他的诗歌如同他的品质,字里行间里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他的诗歌不矫揉造作,朴实无华,让人深思与回味。

(原淮南市大潮文学社社长孙晓宝)

(《大潮文学》主编余长江)

(同事:祁集中学校长李成)
戴冠黎的生前好友、同事孙晓宝、余长江、李成也座谈发言,他们一起回顾了戴冠黎生前的工作与生活,回忆起与戴冠黎一起编辑《大潮文学》的往事,回忆与戴冠黎一起饮酒作诗,快乐的时光,激动、兴奋、心痛、惋惜,复杂的心情,见证了他们之间那份割舍不掉的真情友谊。

追思会上,戴冠黎的亲属李广梅致辞,她说丈夫离开她8年了,她从悲痛中渐渐走出,但今天她还是控制不住情绪,有悲伤,更多的是感动,她感激戴冠黎这帮重情重义的好兄弟、好诗友,能一直惦念着戴冠黎和他的诗歌,并一直在为他的诗歌结集印刷而奔忙。今天,戴冠黎的诗歌集《梦的出口》与大家见面,圆了戴冠黎曾经的愿望,慰籍了戴冠黎的在天之灵。

诗人戴冠黎英年早逝,但他的诗歌作品将他的艺术理想以及他的艺术生命留了下来。正如刘斌老师诗评里说到的“他的诗歌不仅活着,使我们怀念,还给我们启示,启示我们更好地珍惜诗歌,珍惜生命,珍惜上苍的赐予”。(撰稿:胡凤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