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的上学路
武梅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淮南市潘集区龚集公社张岗大队。这是一个又小又穷的村子。那时候,中国刚刚从灾难深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中走过来,积贫积弱,加上文革的影响,贫穷落后成为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和代名词,特别是我们潘集这个地方,本就是地地道道的落后农村,昔日又曾遭受过日本鬼子的侵扰,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小时的记忆里,只有一个“穷”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潘集人的生活,也和全中国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仅以我和儿子的上学路作对比,来展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七十年代初,我在龚集公社张岗大队上小学。那是一个“泥桌子,泥台子,上面坐着泥孩子”的破败村小。虽然离家只有二里多路,不算远。但那路完全是土路,晴天还好,一群小孩子,走着玩着闹着,很快也就到了。可一到下雨下雪天,上学就成了极困难的事。路上一趟泥水,下一场雨要好多天路都不能干。家里穷,买不起胶鞋,天不冷的时候,我们就光着脚上学;天冷的时候,就穿父亲打的麻窝子。光脚走在烂泥里,很容易滑倒,一路上不知道要跌多少跤,哪天都跌得一身泥水;麻窝子是稻草和麻绳编的,沾上泥水,就变成两个又湿又重的泥沱沱,陷在烂泥里,拔了前脚,后脚又陷了进去,有时候,还眼睁睁地看着笨重的油布伞被风吹跑老远。所以,一条路上,哭声、叫声响成一片,每个孩子也都成了真正的泥孩子。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的初中,是在胡集学校上的,离家有四里多路。路途更远了,路况也更差。那路不但难走,还多了些许凶险。
从家到学校,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全是弯弯曲曲,长满荒草的田埂。更难的是,中间还横着一条长年流水的灌溉渠,那渠从孔后闸一直连接着柳河。这其间,只有小孙岗后面,有一座窄窄的小石桥。但如果我们从上石桥过去到学校,就得多绕二里多路,还要经过一个乱坟岗,所以,我们一般不愿意走那小石桥。冬春枯水季节,我们就拣个窄的地方,用力跨过灌溉渠;夏季水涨时,就脱了鞋子趟水过去。在那里,我曾两次遇险。有一次趟水时,不小心一只塑料凉鞋被水冲走了。那是我拥有的第一双凉鞋,是我跟父亲软磨硬泡才得到的。我很珍惜,就跟着水流去撵。水流太急,凉鞋没撵上,我还被水冲走了。顺水漂了好远,才被几个同学合力救起。还有一次是下雪天,大雪封门,别的同学都没去上学,而我不愿意缺课,就一个人去上学。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是渠哪是路,走到水渠边,我一下子滑到渠底,整个人陷进雪里,半天爬不上来。放学时我总不回家,父亲沿路寻,才找到快被冻僵的我。那条上学路,留在记忆里的,至今还是恐惧。
我的高中是在古沟中学上的,路是好走多了,全宽宽的大马路。只是,从家到学校有二十多里路,只有从陶圩到古沟那一段可以坐一毛钱的公交车,从家到陶圩之间;从古沟车站到学校之间,就得步行。而一毛钱的车票,我们往往也舍不得,周五下午放学一路步行回家,周日下午上学,一路步行到学校,一趟下来,要走两个多小时。
一九八六年,我考上淮南师专,进城里上学了。从家到学校也是二十多里,虽不需要步行,但要转乘几种交通工具。从家到高皇新街八里路,来回都是弟弟骑二八自行车接送我;从高皇街到淮上渡口是十里路,来回乘坐开起来“嘣嘣”响的营运三轮车;再坐轮渡过河,步行十几分钟,到东城市场南门,或淮滨商场,坐7路或3路公交车到学校附近。辗转下来,一趟也得两个多小时。
回想起来,我的整个求学阶段,上学的路途都充满艰辛。而我儿子的上学路,就方便快捷得多。
儿子是个九零后,六岁开始上学。他学习和生活的时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他的小学高皇中心校,和我工作的高皇中学仅一路之隔,听到预备铃响出门都不会迟到。所以,六年时间,上学路上,他没有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之苦。儿子上中学时,我们在市内买了房,把他转到了城里上学。学校离家四里多路,从家门到校门,公交车直达,准点准时,方便快捷。初中毕业后,儿子考上淮南二中,公交车也很方便。但由于高中学习紧张,周一至周五他住校,不需路途奔波。后来,家里买了车,周末放学、上学,我们就直接开车接送了。
儿子2008年参加高考,被天津一所大学录取。虽然相隔一千多里,但坐火车很方便。买张卧铺票,车上睡一觉就到了,跟在家里睡觉没多少区别——如果是现在,通了高铁,连觉都不用睡就到了。
有一年,寒假结束后儿子回学校,因为还在春运期间,没有买到卧铺票,车上人很多,他受不了车箱内的拥挤,竟然从杨柳青站就下了火车,然后花了百十元钱打车去学校。我知道情况后很生气,就把我当初上学路途如何艰辛的情况讲给他听,没想到,儿子竟不屑地说:“你上学是什么年代?如果现在还像以前那样,我从家到学校岂不要走上个十天半个月?再说了,现在国家富强了,交通都发达了,农村也到处是宽阔的水泥路了,哪个孩子上学还要那么艰难?”
听了儿子的话,我很有感慨。他没有吃过苦,当然难以想像我小时候生活是什么样子。但事实也正如他说的那样,如今,国家富强了,生活富裕了,就连农村,村村通水泥路也直接通到各家各户了,每次回老家,我们的车子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我想带儿子感受感受我小时候的上学路,可哪里还有那样的路呢。老家的孩子们上学,不是家长接送,就是自己骑车上学,那宽阔的水泥路,柏油马路,畅通无阻。真是道路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我们潘集这个昔日的抗日根据地,如今也变成了繁荣昌盛的新农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