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九龙岗土地上的快乐》
作者:秋天
友人的盛情约稿,唤起了我对故乡----“九龙岗”深切的回忆。快乐、痛苦、苦闷、仿徨、愤懑,诸多的思绪仿佛开闸倾泻的洪水,在脑海里翻腾、激越!久久不能自已,渐渐的,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呼喊:“说说童年的欢乐吧!”
我的童年欢乐,是萦绕在舜耕山那漫山遍野松柏上的。1965年的秋天,因为父母亲工作调动,我家由西新建村搬到了紧靠舜耕山的崇文村120栋。出门见山,满山的青青松柏。据说,那满山的松柏是淮南二中历届学生从1958年开始起,每年春天来这里种植的,直到学校远迁到淮南泉山止。
延绵的山脉、四季常青的松柏、茂密的山草和藤葛、各种清脆的鸟鸣,给我们这些十岁左右半大橛子、无学可上的顽童,提供了意趣盎然的儿童乐园。
大我三岁的陆正光是我们这些顽童的“头”,每天的活动项目均由他安排。他带领我们或去捡拾闪闪发亮的石英石,或去寻找红艳艳的山果、或去捉绿油油的蝈蝈、要么去捉蟋蟀。
跟着伙伴们到处跑呀,我认识了“油葫芦”、“棺材头”这些形同蟋蟀的虫子。在其中,最有技术难度的活动的当数捕捉蝈蝈了。太阳越毒,蝈蝈就越叫得欢,也是捕捉的最佳时机。所以,毒花花的烈日下,我们蹑手蹑脚地循着蝈蝈叫声而去。
我们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拨开茂密坚韧、尖利如刀的山草,每当脚下不慎发出轻微的响声,“蝈蝈----”清脆的叫声倏然飞起,这位有着强健后肢的小精灵,一下就不知道蹦到那里去了。于是,只能捋把汗,屏住呼吸,凝神倾听,再来一次出击。
你看,我们用玉米杆做成金灿灿的三角形笼子,是给蝈蝈准备的豪华“别墅”,一朵黄灿灿又香甜的南瓜花,是给它们准备的美味“大餐”。当斗智斗勇结束后,走在晚风习习、松柏溢香、繁星点点的回家路上,听着悬挂着的笼里,“蝈蝈蝈蝈”声此起彼伏,犹如合奏的美妙小夜曲。小伙伴们眯着眼睛,享受烈日下辛苦得来的战利品带来的快乐。
哦,我那不知人间烦恼的童年!
童年的欢乐记忆里,还有来自淮南农场的一头头黑白相间的奶牛。它们本不是我们本地的奶牛品种。据说,1934年英国传教士为了生活,在这里养起了这个品种的奶牛。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成为国营农场、南京军区建设兵团一师,现在是淮南乳品公司。
那时的我们常常跑去距离崇文村可谓不近的淮南农场,因为那里不仅有甜甜的玉米秸,可供尽情食用;一头头长相迥异的黑白花奶牛,有着丰富的奶汁;更是因为我们可以去农场的灌溉渠里嬉水,在水渠边捉泥鳅、黄鳝、螃蟹。
就是在这里,我知道了土埂下,湿润扁平的洞口边,那点点细细的纹路,正是螃蟹进进出出家门走过路过留下的足迹;光滑的洞口,居住的是喜欢使劲钻的黄鳝;如果洞口是锯齿形的,一定是蛇的洞穴……
夏天的暴风雨说来就来。满山的松柏在风雨里抖索、起伏。于是,我们呼喊着、你追我赶,一个劲地疯跑,跑到南门口的新华书店里避雨。打趣着跑在最后、淋得一身湿透的小伙伴。

那难忘的66年哦,懵懂无知的我们,快乐无忧的我们,丝毫不会想到祖国大地上即将兴起的腥风血雨。多少年以后,回忆起为什么那个时候父母亲不管我们,是因为他们感到了即将来临的暴风雨的沉重残酷,无暇顾及我们了。
哦,我那彩虹般的、一闪即逝、欢乐的童年!
作者简介:秋天,男,13岁离开九龙岗,外地求学、插队落户、投身煤矿建设、媒体工作。
(淮南图片网大通区分站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