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因山而设区。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八公山区属地原属凤台县芦孔乡。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后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合并成立淮南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政府,驻地蔡家岗。11月,设八公山镇,管理市政,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后隶属淮南市人民政府,驻地土坝孜。1950年9月,淮南区改称第三区(1951年11月改称蔡家岗区),管理农村,隶属淮南市人民政府,驻地蔡家岗。1953年5月,撤八公山镇,设科级八公山区,驻地土坝孜。1955年2月,撤科级八公山、蔡家岗两区,设县级八公山区,驻地蔡家岗。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新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一直到今天。
八公山区境内山峦叠翠、林岩竞秀、名泉喷涌、溪水潺流,拥有秀美如画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深厚的人文景观。有忘情谷、青琅玕馆(孙家花园)、石林、石门潭、一箭谷、乐涧套、红叶谷、白塔寺等景点;有洗云泉、岚香泉、沁月泉、玉露泉等名泉;有被誉为生命之源的“淮南虫”遗迹化石。早在1987年就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由原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1 年以来,先后挂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 4A 级旅游区。
八公山区也是是淮南煤炭的重要产地,有新庄孜、毕家岗、李嘴孜、孔集4座大型煤矿。其中新庄孜煤矿始建于1947年5月,最初叫八公山矿场。这几座煤矿随着淮南煤矿的产业转型,陆续停采报废。曾被誉为“华东第一大矿”的新庄孜煤矿在迎来建矿70周年的2017年底关闭(而据1992年末储量计算,其服务年限可至2047年)。
八公山区境内的工厂有淮南矿务局化工厂、淮南瓷器厂、淮南矿务局水泥支架厂、淮南肥皂厂、淮南麻纺织厂、皖淮机械厂、淮南市大理石厂、淮南市矿泉饮料厂、八公山塑料厂、八公山造纸厂、八公山玛钢管件厂、八公山酱品厂、八公山豆制品厂等,轻工业门类还是比较齐全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进展,但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困难与矛盾无法解决,加上城市转型和城市生态建设势在必行,于是一些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曾经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老工矿区的八公山区,现正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求变求转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特色,积极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省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坚信,随着八公山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八公山区一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今天,有一群人,怀着对八公山的特殊情感,开启了一段八公山城市记忆之旅。




水楼山是八公山城区最高的位置,最初修建水楼,为的是给新庄孜矿周边的八大村供水的。水楼据说是用水泥垒成的圆形炮楼,旁边还有上下的铁梯,水楼大约有两层楼高,有的说大约有3-4米高,这圆形直径有4-5米,这水楼就像一个地标,高高地矗立着,离老远都能看到,后来居民喝翟家洼水了,水楼完成使命不再供水了,现在只余遗迹了。




八公山公园,本地人称八公山儿童公园,依水楼山而建,于1986年6月1日开放,是当时全市唯一的儿童公园。此园虽小,却风景优美,游乐设施齐全,滑滑梯、小火车、旋转马车、小飞机、疯狂老鼠等,是淮南西部地区最早的游乐园,是当年许多小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此园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






原淮南肥皂厂家属区的日式木板房兴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2月建八公山电厂,将部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以解决八公山矿场(1952年改名新庄孜煤矿)用电。为解决员工基本生活之需,按田家庵电厂日式木板房因陋就简搭建而成(当时木材便宜,且搭建速度快)。1956年,发电厂停止发电,厂房交给淮南肥皂厂(此时该厂在田家庵区)。第二年,淮南肥皂厂搬至八公山,这些木板房遂成家属区。据了解,这样的日式木板房当年有田家庵发电厂4排、新庄孜煤矿6排、淮南肥皂厂12排,共计22排,如今仅剩淮南肥皂厂这两排了。








鸿烈书院,最初叫“八公仙阁”,是沈巷乡(1990年3月撤乡设镇更名为八公山镇)农民集资170万元修建的一座农民公园,于1986年10月1日建成开放,依苏州园林建筑风格而建,是全省第一座最大的农民公园。2015年起淮南鸿烈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对八公仙阁进行整修后,重命名“鸿烈书院”,并挂牌“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和“淮南市佛教协会”。

八仙街是八公山区最早的一条商业街,连接建北路与八公山商业街(原新矿路)的一条南北重要通道,全长210米,宽8米。沿线有新庄孜派出所、多家商铺和居民住宅,是八公山人的“商贸文化广场”。十几年前它是八公山区的一个地标,现依然延续着往日街市热闹的荣光。

新庄孜矿煤矿工人体育馆建成于1988年,面积2304平方米,是一座设施完备的综合性体育馆,可供多项比赛和训练之用,体育馆曾经举办过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开幕式和全国女排四强对抗赛等许多全国赛事。当年也是何等辉煌过,是淮南第一座煤矿室内体育馆,现在却成为一家超市了,令人唏嘘不已。
八公山旅社,位于八公山区步行街(原新矿路)上,是八公山区最早的旅社,现在的规模远远不如以前,但仍在经营着,算是一家老店了。




1954年9月,能容纳800多人的新庄孜电影院建成。那时电影院是人们唯一观影的地方,买电影票都要排队,一个小小的卖票小洞都能伸进去几个手,甚至人都能爬到人头上面去争着买票。现在电影院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能用的地方已改为他用了,不能用的地方早已破败不堪。








八公山城市记忆广场建于2018年5月,面积32398.78余平方米,绿化面积22000余平方米,各类乔木1137株。广场园区配有公厕、停车场,有圆形广场、异形广场(海绵城市)、银杏林广场、凉亭广场(锁形)、廊架广场。广场安放有旧矿车、煤矿工人形象雕塑,以及六大块“城市的记忆”橱窗,见证了新庄孜煤矿70年历程。






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自1997年以来主要从事寿州窑制陶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创新。不仅恢复了寿州窑陶瓷的造型和釉色,还开发出新的品种陶瓷--八公山紫金陶,它是寿州窑新的衍生产品,是寿州窑文化内涵延伸的杰作。八公山紫金陶以淮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魂,以八公山地域特有的紫金陶土为原料,采用寿州窑传统手工成型、现代雕饰技法美化,经高温烧制而制成,具有器型优雅、胎质细腻、釉色饱满、窑变奇特、风格明快的特点,其系列紫金陶产品主题鲜明、内涵深厚。在造型与纹饰设计上,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以及当代审美要求,一经推出便博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国内外重大展会上屡获大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八公山因其富有紫金石矿产资源,故亦称“紫金山”。紫金石制作的紫金砚始于汉,盛于唐,八公山区对紫金砚的研制开始于1995年4月(八公山紫金砚厂)。紫金砚历来为人赞颂不已。北宋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 大书法家米芾《砚史》云:“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中国美术辞典》也记载:“紫金砚产于安徽寿春(今寿县)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清代郑板桥《题丁有煜砚铭》曰:“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