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钓鱼台遗址
胡焕亮
尘嚣已远噪音绝,厚土深沉透讯声。
上古先贤留遗迹,老青妇孺憩湖浜。
青砖灰瓦繁星布,草木蔬菲别样荣。
人类文明当保护,惟其速建钓鱼城。
蚌埠钓鱼台遗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蚌埠钓鱼台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
2019年,蚌埠钓鱼台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遗址是省级保护文物,其保护工作有市文物局负责.钓鱼台遗址公园建设问题因牵涉文物建设要安徽省文物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审批。现市文物局已向省进行申请,等省文物部门规划后进行建设。
早在2014年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启动发掘,专家据出土文物推测,遗址历史可上溯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蚌埠市此后规划将在这里建设占地40亩的古遗址公园,也就是现在锦绣香堤小区的西侧。
未来,蚌埠市将依托钓鱼台遗址打造一个集教育、文物保护、市民健身、散步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古遗址公园。
据了解,整个遗址公园将重点依托保存程度较好的大陈迹区域,建筑面积约占40亩,将以展示钓鱼台文化考古发现成果及文物遗址保护为主要内容,介绍这一时期的先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近70亩的发掘区内出土的陶、瓷、石等各类质地标本被有序摆放在探方周围,分别属于商、西周、春秋时期、汉代等多个朝代。
钓鱼台遗址由相距不远的四个台形高地组成。这四个形状像方、大小不等的高墩在涨水时不会被淹没,因地形特点被称作钓鱼台。由于此处历史久远,乡人称四个高墩为大陈迹、二陈迹、三陈迹、四陈迹。
1982年钓鱼台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当时文物部门就组织人员进行了初步钻探。”辛礼学说,从表面和断层上采集有鼎、鬲、罐、豆等陶器残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多为灰陶,亦有夹砂红陶,还发现过石刀、石奔、陶纺轮及很多鹿角兽骨、红烧土等遗物。经鉴定,该处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古人群聚生活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