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奔月”梦飞天
——《淮南子》神话故事启示录
☆ 张纯林
“嫦娥奔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让华夏儿女无限怀想的传说,充满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它从远古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口耳相传,勒石壁刻,成为中华民族一段深厚久远的经典神话。
神奇的宇宙太空,奥秘无穷。它高兴时,晴云丽日,惠风和畅;它愤怒时,雷霆万钧,暴风骤雨;它含情时,月皎如水,星汉灿烂;它无情时,阴晴不定,旱涝不收。人们仰望碧落苍穹,跪拜上苍显灵,风调雨顺;人们敬畏宇宙太空,祈祷自然赐福,五谷丰登。
因此,在远古的时候,华夏先民们就对神秘的宇宙太空充满各种疑问。他们对于苍天之上的一些景象,诸如:日月星辰,为什么有斗转星移?春夏秋冬,为什么有岁序更迭?日食月食,为什么有昼夜长短?对于这些自然天象,他们无以解答。
所以,也就是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们的原始思维中就有了遨游太空一探究竟的飞天梦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挾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们渴望摆脱大地上各种灾难的束缚,在蓝天之上自由翱翔;在月亮之中长寿成仙。“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最初雏形,就是华夏先民们原始思维的产物。是华夏先民在自己的生活和劳作中,对大自然天象的神奇伟大顶礼膜拜、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神信仰意识。
就这样,朦胧粗狂的原始神话,历经华夏先民们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汉代,集大成者当推《淮南子》这部鸿篇巨制。然而,这些原始神话一经录入《淮南子》,它的原始性就完全被改变。《淮南子》以哲学化的理性思维,取代原始神话传说的原始思维。利用原始神话中“神”的形象,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将原始神话中的“神”仙话化,人格化、伦理化,进而历史化,并把它当作论据和例证在篇中广泛引用,来为它以“黄老道学”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服务,这就是《淮南子》之所以被称为“绝代奇书”的特色之所在。
正因为如此,《淮南子》中所引用的“嫦娥奔月”经典神话,就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嫦娥奔月”神话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是这样记载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这里的“姮娥”既是“嫦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称为“嫦娥”。
《淮南子·览冥训》的意思是说:后羿向西王母求来的长生不老仙药被嫦娥偷吃后,而飞往月宫。后羿为此感到惆怅和沮丧,惋惜再也无法得到这长生不老仙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后羿不知道这长生不老仙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该掌握事物的根本,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用燧取火的技术,借别人的井打水不如自己家院里凿口井一样的道理。
《淮南子》集“诸子百家”和“黄老道学”思想之大成,其成书的本意是为汉王朝提供一套治国安邦的资政通鉴。在这里,《淮南子·览冥训》借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来论证自己“黄老道学”的这样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君王治国理政,必须懂得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和规律这个“道”理。后羿之所以懊恼和责怪嫦娥偷吃仙药,撇下他独自飞往月宫,就是因为后羿不掌握长生不老仙药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道”。因此,对于当权的君王来说,“得道之柄”,才能“立于中央”。而“黄老道学”的“道”,就是能掌握一切复杂事物的根本和规律的钥匙。所以,“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这就是说,君王一旦掌握了“黄老道学”的钥匙,就能居高临下,立于中央;以道德治理国家,用仁义辅佐施政,大臣们都会给天子出谋划策,百姓们都会感念天子仁德,天子从容指挥,四海归心,百姓归服。这就是《淮南子·览冥训》引用“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论“道”说理的目的之所在。
然而,“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淮南子》这部政治哲学,虽然博大精深,“经世致用”,但因不合汉武大帝的正统,所以,长期被束之高阁,湮没在冰冷的历史长河之中,使《淮南子》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成为历史悲歌。但,正因为《淮南子》比较完整地记载和保存了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等四大经典神话,从而让《淮南子》在中国神话史、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并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嫦娥奔月”经历代文人墨客们的演绎,成为一段凄美动人的古典爱情神话故事而千古流芳。不过,笔者认为,“嫦娥奔月”更重大的意义并不在这里,而是它对人类航天探月事业所产生的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正是“嫦娥奔月”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撩起了人类的飞天梦想,从而彪炳世界航天史册,令全球航天界为之称颂和仰慕。
科学家们从“嫦娥奔月”中得到启发。“嫦娥”是服用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仙药,成为“仙人”,才“升仙飞天”奔上月球。在华夏先民们心中,可服仙丹,可采灵药,亦可身生两翼、修炼道术获得腾云驾雾的飞天本领。虽然那时的人们实际上还掌握不了航天的技能,但对浩瀚长空的想象已经可以信步徜徉太虚幻境,自由往来天地之间。真可谓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借用于外力,克服地心的引力,飞到月球上,这就是华夏先民们最原始的航天梦想。它为现代航天技术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嫦娥奔月”借助的长生不老仙药,就是现代火箭技术中的燃料推进剂。由此而论,人类最早的航天神话传说,是由中国的女性来演绎的。“嫦娥”,就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宇航员”——“飞天仙女”。
《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几千年后 它对人类航天探月事业所产生的如此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是著书者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学院派”团队们始料不及的。现如今,“嫦娥奔月”已成为我国正式启动的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实现奔月梦想,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希冀。开启“嫦娥奔月”之初,就有专家将其比喻成我国未来20年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技术引擎”。其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暂且不表,就当下而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下洋捉鳖”,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而且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体现,更是民族自信心的凝聚和自豪感升华的体现。
如果说《淮南子》这部智慧宝典,因不合正统被汉武大帝打入冷宫,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悲剧的话,那么,它所完整记载和保留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对今天人类探月工程所产生的无以伦比的深远影响,就是当今时代人们正在传唱的历史赞歌!

张纯林,淮南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现为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淮南市国学研究会顾问。

(编辑制作:胡凤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