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寿县瓦埠镇老街在保护与修缮工作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保护与修缮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陈数担任组长,抓实落细“修旧如旧”项目改造工程,投巨资建设的老街牌楼,全木质结构、高6.77米、宽9米主体漆红色、精美雕刻,著名书画家王家琰题写四个蓝底金字“瓦埠老街”,










重新铺设的青石条路,古车辙印迹清晰可见,老街修复的花格窗、铺板门、青砖黛瓦、雕梁画柱光彩夺目,整修的清真古寺焕然一新,新建以方块石板为塔基的宓子文化广场塔门,魏魏耸立在瓦埠湖岸上,十字街处的拐阁楼显示了古代建筑业的魅力和传统文化楚风汉韵的底色……

目前,瓦埠镇政府完成瓦埠镇西街、南街老房修缮和外立面修复改造、东街大部分老房修缮;西街、北街、东街青石路面铺装完成、建设电力、管网、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建旅游公厕一座,重点对方和平烈士故居、方运炽烈士事迹陈列馆整体维修,做好被誉为软黄金的瓦埠湖“三秀”银鱼、白虾、毛刀鱼等,实行深加工和附加值开发工作,促使老街商业活起来、生意忙起来、门面亮起来,打造更多渔家商铺、渔家小院餐桌、渔家生活体验馆,

扶持民间传统编织、烧烤、豆腐磨制、特色小吃等手工艺生产制作,老街在外务工人员通过家人发出手机视频、抖音、图片等,看到老街的美丽蝶变,纷纷表示“我们要做好老街招商引介人、宣传推介人、形象代言人的同时,准备返乡创业成就事业,为老街成为“一街风景、一街人文、一街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





瓦埠镇古街傍湖而建、因水而兴,湖上黄金水道,曾有过湖中千帆林立、商贾入云的辉煌,据史书记载,二千多年前,孔子嫡传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宓子贱,为鲁国出使吴国、舟行水路、过淮河、经淝水、入长江,返回途中,于淝水之畔的瓦埠社堂讲学,宣扬孔子儒学思想,因旅途劳顿,不幸染疾,客死楚地寿春,当地人尊敬宓子贱人品才学俱佳的君子行为,为其建墓修祠,由此瓦埠镇也被称为君子镇”。近代瓦埠镇又称“红色小镇”,据现代革命历史资料记载,1931年3月瓦埠成立了“皖北红军游击大队”,方和平任大队长,30日凌晨,参加瓦埠暴动的农民1000多人,拥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饭店门前竖起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宣布暴动开始,游击大队三个中队分头逮捕地主10余人,缴获长枪100多支,短枪30多支。3月31日早晨,党组织和游击队发动方园20余里的三千余名群众,扒掉方小楼地方粮食200余石(约4万余斤),





方英还号召群众扒自己家的粮食,粮食全部充当游击队的军粮,方和平带领游击队百余名队员前往北瓦房缴枪……。暴动持续4天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失败了,但为皖北革命史写下光辉一页,沉重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突围的这支游击队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转战皖西北,成为一支敌人闻风丧胆的有生力量。箫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瓦埠镇以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文化与乡村振兴及美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一个宜游、宜商、宜业、宜居的金瓦埠将再创辉煌。


该镇以文旅融合,经常利用节假日在老街举办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讲好老街故事,唱响红色歌曲,成立舞狮表演队、宓子锣鼓队,建设瓦埠镇法治文化广场,跳起以渔歌渔调自编自导的广场舞,打造文化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构建旅游业“快进”“慢游”格局,让旅客留得下来,土特产带得出去,增加居民收入致富,瓦埠镇政府抓住瓦埠湖大桥的通车、即将兴建的码头,省道合—瓦公路交通运输优势,以党建为引擎带领人民群众捋起袖子加油干,一个农民富经济强的瓦埠镇,跨入社会主义大建设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