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进校园,薪火相传放光彩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多彩“非遗”。11月30日下午,“强国复兴有我”2023年淮南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安徽理工大学,为大学生送上了一场“非遗大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近年来,淮南市坚持“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56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政府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有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抬阁肘阁、火老虎和花鼓灯4项,省级项目22项,市级项目30项。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非遗在校园传播和普及,让广大师生在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2023 年淮南市“非遗进校园”活动。
活动分为非遗展示、非遗展演两个部分。在非遗展演环节,凤台县推剧团为师生们演出了传统古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折。同台演出的还有花鼓灯《双回门》和《鼓乡欢歌》以及寿州锣鼓等非遗节目,不断赢得大学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大家感叹到:“节目演得太好了!“非遗”真的魅力无穷!
”“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既能零距离体验“非遗”的魅力,也能加深对“非遗”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同时,有利于“非遗”的传播与普及,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薪火相传,绽放时代光彩。(袁京京 阮仁鹏)

编发:淮上老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