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用户][帮助





微信封面.jpg

承办单位:淮南时尚光线传媒 关键词检索:
网站首页 | 纪实图片 | 县区图片 | 行业图片 | 社会团体 | 时尚娱乐 | 摄影艺术 | 会员作品 | 活动集锦 | 习作随拍
我为淮南写首诗 百姓看新华 书法绘画 国际国内 防控专题 情满中秋
>>信息之窗: 更多信息>>
首页 >> 安徽凤台: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76载
安徽凤台: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76载
文章来源: 作者:淮南图片网凤台分站 [查看该作者其它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29 15:15:38 浏览:527

WechatIMG992.jpg




安徽凤台: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76载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6月28日上午,凤台县板张集烈士陵园里回响着入党誓词的声音,来自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丁集镇党委、政府和丁集镇中心校60多名党员和50多名少先队员来到烈士陵园进行凭吊。共产党员们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向革命先烈敬献了花篮。

      随后,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在此守墓达47年的共产党员李学成带领大家参观了烈士陵园,向大家讲述了陵园内革命烈士的事迹。板张集烈士陵园座落在凤台县丁集镇西面约4公里郭徐村境内,陵园四周绿树环绕,园内苍松翠柏,相互掩映摇曳,环境优美怡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牌巍然矗立陵园中央。长眠在这里的14位革命烈士,都是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凤台英勇牺牲的。该陵园于2005年3月被安徽省淮南市团委命名为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月5日被团省委、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安徽民族精神代代传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2015年1月被凤台县人武部命名为“凤台县国防教育基地”;2018年8月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据了解,近几年省内外来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部队指战员和中小学生,平均每年多达3万多人次。通过来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亲自看到陵园建设和管理情况,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对李文传、李学成、李杰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76载的典型事迹而肃然起敬。父亲主动请缨担负起守墓职责长眠在板张集烈士陵园的这14位革命烈士是在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不久后,为解放凤台而英勇牺牲,并在仓促间掩埋的,这给当时住在郭徐村才16岁的李文传留下了深刻记忆,李文传就住在离烈士墓百米之处。1949年的清明节前夕,当他看到当地人们都在上坟祭祖,而烈士墓却冷冷清清,便独自一人来烈士们的坟前一一烧纸祭奠。在这里安葬的烈士最初共有13位,1951年一位烈士的亲人来此移坟,李文传忙前忙后给予帮助,同时心想,剩下的12位烈士,不知亲人在哪里。“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是李文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春节,他都来上坟,给烈士墓培土、送纸钱。李文传担任村干部以后,他主动请示当地政府说:“今后我就来当这个烈士墓的义务管理员吧”,得到批准后,他感到非常高兴。由于当了村干部,李文传到县里开会的次数多了,他便顺道去有关部门查找烈士们的资料,一有机会就向家人和村民们讲述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他还通过有关部门,来回步行40多公里,用平板车拉来一车小松树,在每一位烈士的坟前都栽了一棵。由于他悉心看管和护理,这些松树都长得高大挺拔,一眼望去郁郁葱葱。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烈士墓周围的农田都改栽了水稻,水大量地渗进烈士墓。李文传不顾天气炎热,带着老伴和3个儿子,连续大干了4天,在烈士墓的周围开挖了一条排水沟。1987年春天,李文传于无意中得知,离此40多里地的大兴集乡也有2座烈士墓,位于一所学校旁边,长期无人值守,祭扫很不方便。他在征得县有关部门的同意后,带上干粮,和二儿子李学成拉着平板车,一大早就出发,整整忙了一天,小心翼翼地把这2位烈士的遗骨转移到他所守护的板张集烈士基地。在李文传的悉心守护下,烈士墓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时丁集乡党委和政府在这里立了个纪念碑,并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使李文传感到非常欣慰。于是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自学一些革命历史知识,熟背14位烈士的事迹,向来祭扫烈士墓的人们进行讲述,使人们深受教育。

      随着李文传年龄不断增长,加上平时的过度劳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对烈士墓的情怀还难以割舍,每天都要到烈士墓那边去看看。孩子们怕他外出受风寒,劝他少出门,但他怎么劝也劝不住。遵循父亲嘱托  儿子“接棒”守墓2004年,默默守护烈士墓55年的李文传老人在他71岁的时候病逝。病逝前几天,老人默默地望着墓地,拉着二儿子李学成的手,恳切地嘱咐说:“这些烈士都没有亲人,我们家就是他们的亲人,一定要好好地守着、护着,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每年的清明节都得去上坟,别忘了代我给烈士们磕个头……”李学成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讲革命烈士故事,他从1977年起,每逢节假日都会帮着父亲在烈士墓周围捡拾垃圾,清除杂草,打扫卫生,担当小解说员。耳濡目染之下,李学成和烈士墓建立了深厚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6月李学成正式被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和县民政局聘为板张集烈士陵园管理员。就在李学成父亲李文传逝世的当年,凤台县老龄委和新四军研究会发出倡议,筹建板张集烈士陵园,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共筹得260多万元建设资金。到目前为止,该烈士陵园共投入建设资金达300多万元。

      2005年板张集烈士陵园建成,县里在这里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盖起了近百平方米革命烈士展览馆,还修通了通向陵园的水泥路。筹建烈士陵园李学成出了不少力,作出了无私奉献。由于建园需要占用2亩多耕地,李学成主动把自己的承包地拿出来与村邻调换,用于兴建陵园。在建烈士陵园的日日夜夜,李学成吃住在工地,白天帮助施工人员搬运材料,夜晚还负责看管建筑材料。陵园栽植的各类花木,在县老龄委和县新四军研究会帮助和大力支持下,从运输花木到打穴、栽植,他全程参加。2018年8月,烈士陵园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揭碑那一天,李学成特别高兴,他来到父亲坟前,一边摸着墓碑,一边轻声地说:“爹,你把守墓的重担交给了我,革命烈士们的陵园保护得都很好,您老人家可以放心了。”

      2013年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毛集实验区、凤台县民政局在烈士陵园立了一块烈士名录牌,把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烈士名字全部镌刻在石碑上。“每一个烈士的名字都是一段革命的历史,都蕴含有英雄的精神。”李学成为了颂扬英雄们的事迹,就按着烈士名录去查询史料,向参观者讲解烈士们的事迹。看护陵园非常辛苦,李学成给算了一笔帐,仅平整陵园里的地,一年下来就相当于平整了数百亩;锄地时天越热越利于树木生长,每年他都要趁着夏季太阳最热的时候干活,每天在陵园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随着陵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年四季都不断有人前来缅怀先烈,尤其是清明节、“七一”、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都有不少单位组织人员前来陵园进行入党、入团宣誓,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如今,几经扩建,陵园已经发展成一个占地12亩,拥有树木等近5000棵,集路、桥、亭、林、门、碑、雕、馆于一体的现代化陵园。陵园建成对外开放后的10多年来,接待参观展览、凭吊英烈的人数已达20多万人次。赓续红色血脉,第三代走上爷爷、父亲相传的守墓路2004年起,李学成在每年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他总是学着当年父亲带着自己的方式,带着妻儿一家人来到陵园烈士墓前,像祭拜先人一样,来慰藉烈士英灵。由于县内外来陵园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人逐年增多,难免会给烈士陵园内留下一些垃圾需要拾捡;另外还要经常为他们讲解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加上为陵园内花草树木剪枝、培土、浇水,清除杂草,打扫室内外卫生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陵园内唯一一个管理员的李学成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在他确实忙不过来的时候,只好叫来妻子、儿子、媳妇和孙子们一起来帮忙。1991年出生的李杰是李学成的三儿子,从2003年起,他就跟着父亲去守护烈士墓,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李杰看到父亲经常在陵园内忙得不可开交,非常心疼。他只要一有时间,就跑到陵园里和父亲一起,为墓地清除杂草,为陵园树木花草培土、施肥、打药,清除垃圾。

      2004年冬季的一天,外面雪下的很大,大地上像盖上一层白棉被一样。李学成在陵园内检查烈士墓有无受到风雪影响的时候,不慎滑摔倒地下,后脑勺受到损伤昏迷不醒。幸亏家人和邻居们发现得早,加上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有关部门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登门慰问,劝他好好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儿子李杰说:“俺爸你在家安心治疗,好好休息休息,我去陵园守护一阵子,有我在,你尽管放心。”而李学成却说:“陵园离不开我。”于是他吃吃药、挂挂吊水,两三天后又重返岗位。近些年,李学成由于伤病和经常劳累,体力有所下降,身体大不如以前。于是,他对儿子李杰说:“等我彻底累不动了,你就接替我这份工作,以告慰你爷爷的在天之灵。”李杰说:“爸,你放心,你和爷爷辛辛苦苦守护烈士墓70多年,丝毫没有一点怨言,以后父亲你累不动的时候,我会遵照爷爷的遗训和你的教导,接力继续把烈士墓守护好!”李杰说到做到,他住的地方离陵园很近,一有时间就到陵园里看看,父亲干不动的活,他就主动上前。2019年,李杰和爷爷、父亲一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文传、李学成、李杰三代义务为烈士守墓、护墓76年,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好人”。“

      八一”前夕,凤台县委、县政府接待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前往凤台县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慰问义务守墓人李学成全家,并送去慰问品,深情表达对他家祖孙三代坚持不懈,义务守墓的崇高敬意。                           (俞志华、阮仁鹏)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联 系 人:俞志华






编发:淮上老骥




关键词:

评论列表

你好,请 登录或者注册 后再进行评论。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投稿需知| 下载说明|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广播电台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hnpictures.com
淮南图片网 版权所有 地址:淮南市阳光国际城南区7号楼507室 备案号:皖ICP备15022074号-2 网站特聘律师:胡蓉
电话:13505548206、18949682288 邮箱:1147587489@qq.com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
返回顶部
 
在线QQ
联系电话
13505548206
联系电话2
18949682288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