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观天下第一塘偶记》
诗人:汪海
长堤卧水接天层,小艇揽客寄游人。
浪拍柳岸吞宿雨,风牵苇叶写新青。
碧波摇橹渔歌声,沃野平畴织绣锦。
莫道江南多秀色,陂塘此处即天庭。

长堤卧水接天层,远看堤连碧波,碧波接天边云层 扣“望观”(远看),写大塘开阔感 。
小艇揽客寄游人。船家招游人,游人乘艇托情看塘 “揽”“寄”加烟火气,景里有人 。
浪拍柳岸吞宿雨,浪拍柳岸,卷走岸边残留宿雨 “吞”写活浪,塘像“主动接纳”残雨 。
风牵苇叶写新青。风轻扯苇叶,叶尖扫出嫩绿痕 “牵”“写”不直白说绿,软动态显新青。
碧波摇橹渔歌声,碧波上摇橹溅水,渔歌随波飘 避“小艇”重复,加声色(看+听) 。
沃野平畴织绣锦。塘边平田(黄绿红)像织的彩布 视线转远景,暗写塘的水利价值 。
莫道江南多秀色,见此塘,觉得“别总夸江南了” “莫道”铺垫,为夸塘攒劲儿 。
陂塘此处即天庭。指眼前这塘:比仙境实在好看 “此处”扣“偶记”,抒情是真心美赞。

《望观天下一塘偶记》诗词解析
1. 长堤卧水接天层(诗人“望观”的开篇:从远看写塘的大气)- 场景。
诗人站在“天下一塘”的长堤上,低头见堤身像人卧在水面,不高不陡,顺着堤往远处望——堤脚浸在碧波里,碧波尽头连上天际,天边的云一层叠一层(淡天、薄云、绿水),堤像条软线,把“水-天-云”的层次串成一片,没有断点,一眼望到塘的尽头。
- 妙处:“接天层”不是瞎写,是扣“望观”(诗人远看的动作),写的是“大塘才有的开阔感”,配“天下一塘”的名头。
2. 小艇揽客寄游人(诗人近看的“互动”:塘景不只有景,还有人)- 场景
诗人往堤边的塘面瞧,芦苇丛旁泊着艘小渔船,船家斜坐在船帮上,朝路过的游人扬手“上来坐坐,看塘清楚”;游人踩上艇,手扶着船舷,眼睛盯着塘面的波纹——那模样,像把“想好好看这塘”的心思,全放在这艇、这水里了。
- 妙处:不用“小艇载游人”,偏写“揽”(船家主动招客)、“寄”(游人托情),是诗人特意加的“烟火气”,让大塘景里有小互动,不冷清。
3. 浪拍柳岸吞宿雨(诗人用的“活细节”:浪不是死的,是“会动的”)- 场景
诗人走到柳岸边,见柳根、岸石上还留着昨晚的宿雨(一小洼一小洼,沾着泥点);塘里的浪轻轻拍过来,拍在柳根下时,“哗啦”一下就卷走了那些小洼雨——不是“冲没”,是像塘自己“吃”掉了残雨,连湿痕都收得干干净净。
- 妙处:“吞”是诗人写活这句的关键!把浪写成“有动作、能‘接纳’的存在”,不是硬写“浪拍岸”,让静的宿雨、动的浪,全成了塘景的一部分。
4. 风牵苇叶写新青(诗人笔下的“软动态”:风不猛,绿不轻)- 场景
诗人转头看岸边长的芦苇,风从塘面吹过来,没吹得苇叶乱晃,只轻轻扯着苇叶尖儿(“牵”得软乎乎的);苇叶被扯着往岸头歪,叶尖扫过湿泥,像有人拿支嫩绿色的笔,在岸边“画”出一道一道浅绿的印子,新鲜得能看出是刚冒的青。
- 妙处:诗人不直白说“苇叶绿了”,用“牵”(风的软)、“写”(苇叶的动)把“风催绿苇叶”写成“画画”,软乎乎的动态,和塘的平和感对得上。
5. 碧波摇橹渔歌声(诗人加的“声色”:塘面不只有景,还有声音)
- 场景
诗人抬眼望塘中央,阳光照在水上,泛着碎碎的绿波(不是整块的绿,是亮闪闪的碎光);一艘小橹船飘着,橹杆从水里“吱呀”抬起来,带起一串水珠,又“啪”地扎回水里——摇橹的人随口哼起短歌,歌声顺着波飘过来,飘到诗人站的堤边。
- 妙处:避开前句“小艇”的重复,用“摇橹”写船的动作;还加了“渔歌声”(听觉),让诗人笔下的塘面,又能看(碧波、摇橹)、又能听(歌声、橹响),不单调。
6. 沃野平畴织绣锦(诗人的“视线转移”:塘不只是塘,还养着周边)
- 场景
诗人把目光从塘面挪到堤外,见一大片平平整整的田(没有高低坎),稻子浅黄、豆子浓绿、辣椒鲜红,一块一块拼得整整齐齐,像有人拿彩线织的花布,紧紧挨着塘边——一看就知道,这田是靠塘水浇出来的。
- 妙处:诗人不只写塘本身,还写塘“养出来的美”(田野),暗合“天下一塘”(水利工程)的用处,让景不只是“好看”,还有实在的意义。
7. 莫道江南多秀色(诗人的“铺垫”:先摆老说法,再夸自己见的景)
- 场景
诗人看着眼前的塘、田、柳、苇,心里想着“平时总听人说‘江南多秀色’”,但再看看脚下这方塘,忍不住觉得“别总提江南了”——不是江南不好,是眼前这景太打眼,得先把老说法放一边,才能好好夸它。
- 妙处:“莫道”是诗人特意加的“抬杠式铺垫”,为下句夸塘攒劲儿,让后面的赞美不平淡,像心里话,不是套话。
8. 陂塘此处即天庭(诗人的“收尾真心”:夸的不是所有陂塘,就是眼前这处)- 场景
诗人指着脚边的“天下一塘”,心里特别确定——不用想江南的秀色,就这处陂塘:长堤接天、浪吞宿雨、风画新青、橹摇歌声、田像锦缎,比说的“天庭仙境”还实在、还好看,这就是最好的景。
- 妙处:“此处”是诗人写得最贴的词!扣死“偶记”(记自己眼前所见),不是泛夸“陂塘美”,是“就这处陂塘美”,和前六句的实景全对上,抒情是真心的美赞“陂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