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大葱背后是一道实在的民生考题
这里,天价大葱的“天价”意义并不同于之前出现的天价烟,天价酒、天价吊灯,其反映的只是10元钱的购买力问题。因此,这则关于天价大葱的新闻,只是在10元钱只能买到3个苹果或者5根黄瓜引发大争议之后,对10元钱购买力话题的延伸。
据了解,进入2月中旬后,大葱价格开始迅速上涨,目前已攀至每斤五、六元的价格高峰,不少消费者抱怨“十多块钱只能买两颗葱”,“天价大葱”也由此而生,对此有分析称,当前大葱的“天价”主要是由气候、种植规模等因素共同引起的,随着气候的转暖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大葱的“天价”态势很快会得到缓解。
然而,即使大葱不会持续“天价”,由此引发而来的社会各层生活压力逐渐增大问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打了半天工,换回十颗葱。再挣豆腐钱,两白拌一青。两白伴一青,还能吃上葱。囊中羞涩日,面黄肌瘦中。”一首颇感调侃色调的打油诗,不仅爆出了天价大葱的现实存在,还道出了天价大葱背后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问题。天价大葱和“月入7500无安全感”、“月入过万不够花”一样,反映的是多数中国人的焦虑心态。
近些年来,国内持续通胀、物价上涨,导致百姓储蓄贬值,造成百姓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再加上又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同样面临较大压力,因而,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难免转变成心态变化,带来诸如中等收入焦虑和低收入抑郁的现象。甚至还造成部分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被剥夺感的加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天价大葱本身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也很容易成为大家对现实生活压力不满的宣泄口。
天价大葱的现象很容易终结,但其背后深藏的关于物价上涨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沉重话题,却并不会轻易结束。如何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怎样增强百姓的幸福感,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也是一道实实在在的民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