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首例五保老人身后捐献遗体器官实现回报社会的心愿
作者:淮南市红十字会陈玉琴
6月21日晚11时许,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的一辆车子一路打听急匆匆驶进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正村大湾组,不一会车子在一片哭声和送别声中载着一位五保老人的遗愿又飞驰而去,慢慢消逝在夜色中。
当晚近8点,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的负责人接到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正村大湾组五保老人李义亲人的电话,说老人走了,希望接收站尽快赶来,以实现老人的心愿。
今年74岁的李义老人是个五保户,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李老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老好人。暮年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老人有五保补助,生活并不困难,看病还能报销。他觉得能过上这样安心的日子,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总是记在心头,念念不忘,总想有啥办法能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2010年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人在去世后可以捐献遗体器官能拯救病人,还能供医学教学研究之后,他一下眼睛亮了,当即就萌发了身后也要捐献遗体器官回报社会的念头。但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在农村可能很难实现,不光女儿不会同意,亲门子的人也不会愿意。
一个早上,老人4点多就起来了,怀揣着一个愿望悄悄进城了。老人是第一次到市区,他换乘几次车,一路打听,摸了好几个小时才找到淮南市红十字会,当他说明想捐献遗体器官的来意时,工作人员十分感动,详细询问了他的情况,当得知老人是背着亲人来的时,便劝他,不要着急,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回去先给女儿好好说说,慢慢争取女儿的同意,等女儿想通了,签上字,把志愿捐献书寄来就行了,不用再跑这么远的路了。
老人回去后,一次次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又一次次给亲邻们宣传捐献遗体器官的好处,表明自己的心愿。开始亲人们都不同意。“捐献了,以后连个骨灰、坟地也没有,上哪祭奠呢,人家不骂女儿不孝吗?”两个女儿更是反对。
2011年,随着胃癌和多种慢性病的折磨,身体每况愈下,饭也吃不下,行动也不便了,老人觉得自己必须做决断了。看到老人捐献遗体器官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亲人们含泪答应了。但老人还是不放心,担心他走后亲人们反悔,实现不了他的心愿,于是老人打起精神又做出一个决断,再次进城,把女儿亲自带到红十字会,让女儿当面签字,这样他才能放心。女儿拗不过他,只得答应。
2011年7月19日,李老冒着倾盆大雨带着女儿艰难地再次辗转几个小时,爬上淮南市红十字会所在地没有电梯的六楼。“我死后把遗体器官捐给国家,是对党和国家对我这么好的照顾做一点感谢和回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后的心愿,你们都生活的好好的,我没什么牵挂了。你们签了字就是对我最好的大孝。”女儿流着泪终于在捐献书上签了字,“我们会按照你老人家的意愿办的,不会让你遗憾!”
此后,重病中的李老时常提醒亲人,别忘了等他还没咽气的时候,赶快给接收站打电话,别耽误了时间。
2012年6月21日晚,饱受病魔煎熬的李老走完了人生之路,他的亲人在悲痛中第一时间给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打来了电话,李老终于无憾地走了。
据悉,李老的眼角膜6月22日已移植给两个眼疾患者,遗体器官将供医学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