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淮南市“博爱家园——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启动暨首期社区应急救护员培训班开班活动在洞山街道新村社区举行。副市长成祖德出席并讲话,成祖德要求,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密切配合,抓紧实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折不扣地组织落实,确保此次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顺利通过评估,提升市民应急救援能力,造福百姓;活动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鲍传华主持;安徽省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曹芦松、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张本该出席;市政府应急办主任邹瑞,市文明办副主任韦礼友为新村社区颁发淮南市首家群众应急救护训练基地和第一支社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授牌;田家庵区常务副区长芮耀宏表示区政府将大力支持、积极协助红十字会将项目顺利实施。随后对首批社区应急救护员进行了培训。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暴恐事件、意外伤害等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险。而突发事件、意外伤害救命的黄金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专业救援队伍一般来不及赶到现场,现场群众及时正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十分关键。科学规范地普及群众性应救援救护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在许多国家是从幼儿园孩子开始全民普及,将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作为人基本的生存技能,构建全社会综合性的大救援网络,重视立足现场和群众,调动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现场第一时间的救援。而我国尽管近年来加大了普及力度,但培训人口仍不足1%,差距较大,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和群众生命健康的保护。 红十字会起源于战地救护,具有150多年的应急救护历史传统优势,我国红十字会法也将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组织群众和志愿者协助政府参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救援救护工作作为重要职能。我市红十字会近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手把手教练培训了各类人群6万多人,但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博爱家园——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强化以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安全防范和自救互救知识等生命安全工程为工作重点,构建社会化群众性大救援应急救援网络的重要举措,是总会首批在我省实施的6个项目之一,主要通过以社区为依托和支点,以“小手拉大手,安全一起走”为主题,以居民、家庭、学校为单元,面向社区居民和辖区学校等单位,针对不同人群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援、救护的公益教育、培训和演练, 提升应急救护普及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打造和谐安全的博爱家园,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洞山街道新村社区是全市开展群众应急救护普及最早的社区,2009年淮南市红十字会便在该社区建立了第一支社区应急救护队,社区曾荣获全国防灾减灾、综合治理等先进社区、和谐社区等多项桂冠,具有良好的基础。通过市红十字会的积极申报,顺利获选。

当天首批社区应急救护员培训班,淮南市红十字会针对社区工作特点和社区居民常见意外伤害、急症、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学员们进行为期一天的培训和模拟演练。淮南市红十字会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用心设计培训课程,抽调优秀师资协助训练,严格进行培训,使每名学员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并能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现场灵活机动地就地取材迅速正确地组织自救互救。50名学员全部通过考核,获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合格证。

为保障首批项目的顺利实施,淮南市红十字会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社区和周边单位情况进行摸底,培训志愿者师资,添置 培训教材、教具和训练模型,召开了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工作细化分解。第一阶段,6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验收评估后,下半年继续实施。市红十字会负责项目执行,执行地点以新村社区为主,社区范围内8家单位和田家庵区相关管部门参与,重点是新村社区和洞山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全年主要任务:完成1200人群众性救护员培训;开展1000人次群众性应急演练;完成80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学校安全教育与体验活动;开展1600人次的亲子讲座;完成2场主题宣传活动。

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和操作手册分步实施,所有教学、训练、演练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内容、教材、教具、课时、考核和发证,授课、演练必须由取得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进行,学员和教员信息需网上注册,活动所有信息提前网上发布,后有报道、总结、文图和视频。保障项目执行质量、效果、科学和公开、公正。

教育、培训、演练具体操着工作均由市红十字会负责,教材、教具、人员等所需经费全部严格分项从项目经费支出,参与单位负责人员组织、场地提供等配合工作。项目终期将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的专门机构进行验收评估和审计。

淮南市红十字会将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发挥志愿者的力量,保障项目不折不扣地顺利实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项目实施和应急救护普及工作,提升民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