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土阵阵香,翠花吐芬芳
文/胡凤茹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芳香的土地则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泥土里讨生活,勤劳的劳动人民生生不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社会里,真正把农田当成衣食父母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农民丢弃了田地,走出去谋生,外面闯世界,让祖辈们留下的心血荒芜。但是,总还有那么一少部分农民,却仍旧热恋故土,守着几分农田,辛勤耕作。
今天我笔下所描绘的就是一位在泥土中淘金的女人,她放弃外面的花花世界,她放弃生意兴隆的买卖,毅然走进了深深浅浅的泥土里,让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让荒芜的农田开花结果,让走不出去的乡亲们有了着落,她带着全村的贫困户奔向小康生活,她就是史院乡邵庄村的农民企业家轩家翠。

原本我并不认识她,一次偶然机会,淮南图片网的部分成员要去史院乡邵庄村采访调研,我有幸参与。去往的途中,我们听着图片网的评论员主编王敏女士的介绍,略知一二。事情源于田区妇联近期召开的一次女民营企业家专题座谈会,在这次谈座谈会上,区政协委员“祺禧妈妈产后恢复中心”创建人王敏董事长,结识了一位来自史院乡邵庄村的农民企业家轩家翠女士。当了解到她的绿色无公害优质蔬菜形成不了自己的品牌,失去价格优势而犯愁时,王敏凭着自己多年的创业经验,怀着一颗热心助人的心愿,决定帮助支持这个勤劳朴实的姐妹。于是,通过多次联系,终于促成了今天以支农惠农为主要目的专访与调研活动。
惊蛰过后,气温变暖,但今天偏偏又遇上倒春寒,乡下更是寒气袭人。我们一行人早做准备,身着棉衣来到了目的地。史院乡位于田家庵区南部,邵庄村则是这个乡的扶贫村,广阔的田野,麦苗返青,菜花初绽,桃花含苞待放,大面积的田垄里是一座座塑料大棚,里面种植着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为农副市场提供了新鲜的美味。因提前联系,轩家翠在马路边已恭候我们多时。第一眼见到她,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小巧玲珑的中年女人,标标准准的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枯黄的头发梳成一个马尾辫,粗糙幽黑的脸上印着冻疮的疤痕,两只手上的冻疮印痕又紫又红,穿着一件玫红的小棉袄,已经旧的褪色,骑着一辆旧的电瓶车。这哪是我想象中的女企业家的形象,但她那洪亮的声音,绽放的笑脸,充满了自信,到让人感觉与众不同。
轩家翠带领着我们直接参观她的大棚基地,穿过弯弯曲曲的阡陌,来到她的扶贫基地“翠绿蔬菜生产合作社”。我们一边走一边听着她的娓娓叙说。邵庄村位于史院乡的政府北部,全村总人口2100余人,耕地面积2410亩,主要以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为主,以及小量的大棚草莓、大棚蔬菜、大棚香瓜西瓜,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全乡的贫困户有275户,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乡镇领导注册资金,为村里筹建一个“翠绿蔬菜生产合作社”,建造25个钢架大棚基地,入社成员5位。每位成员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种植经验,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轩家翠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她相貌平平,但却是一个勤劳持家、很有智慧的女人。她是70后,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因此,她跟那些没文化的农村妇女还就是不一样。她思维敏捷,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不愿意出门靠出卖低贱的劳动力,而获得那些可怜的工资,她要靠自己的双手,在家乡的土地上创造出一片蓝天。她有两个孩子,年轻的时候靠家里那几亩田地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她带着丈夫就做起了美食生意,每天在集镇上卖烤鸭,起早贪黑,虽然很辛苦,但收入也很不错。后来,乡政府创办扶贫基地,她放弃兴隆的美食生意,向政府申请承包各类种植大棚。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承包80亩大棚,种植西瓜、草莓、蔬菜,收入非常客观,让家里的日子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她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她不仅仅只满足于现状。随着扶贫政策的向前推进,几个农户扩大了扶贫基地,创建了“翠绿蔬菜生产合作社”,建设标准化钢架温室大棚若干座,基地资产量化到户,产权归贫困户所有。但是有好多贫困户不知道如何经营。于是,轩家翠瞄准方向,大胆地从贫困户手里转租大棚。贫困户通过租金分红、土地流转、就业务工三种模式实现增收。这样不仅让大棚基地得到了科学的种植栽培,合理的经营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收入,而且为那些留守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弱势群体,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边走边聊,我们来到了扶贫基地,门头上悬挂着“翠绿产业扶贫基地”几个大字,旁边有一块介绍扶贫基地概况的宣传牌。我们逗留端详,那简明扼要的介绍,让这块绿色基地散发着清香。走进基地,一座座钢架双层大棚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边,白色的塑料薄膜包裹得严严实实,如同一座座蒙古包。再靠近,外面冷飕飕的,棚里却暖意洋洋。你看,那红红的草莓挂满柄叶,摘下一个品尝,香甜可口;那西瓜酥瓜的秧苗刚刚破土而出,鲜嫩嫩的,惹人怜爱。站在大棚前,我们再次听着轩家翠的介绍。这一片大棚就是有全乡275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组成的,面积达300亩,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品种为绿色无公害芹菜、羊角酥瓜等。品质优良,销路顺畅。但是由于不懂如何打造品牌,始终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增产不能增收。

参观完这个基地,轩家翠又带着我们穿过泥泞的小路,来到了她的另一个种植基地。一座座大棚里种植的都是芹菜,目前,芹菜正长得茂盛,鲜嫩嫩的,清香扑鼻。从春节开始,一直销售到现在,大部分的棚里都采摘完了,仅剩下的几个大棚里的芹菜,正朝气蓬勃的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住在城里的人,哪见过这样长在泥土里的绿油油芹菜,真是爱不释手。一个个兴奋地钻进绿色丛中,嗅闻它的清香,瞬间和它留影。另一个大棚里,正巧有几位大妈们正在采摘芹菜,有的拔、有的捆,分工负责。这些人都是轩家翠雇佣的留守在家里的农村妇女,轩家翠为她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她们每天凭着自己的双手,都能挣到100多元工资。她们一边工作,一边说说笑笑,见到我们很开心。看到她们熟练操作,我们的手痒痒的,于是也蹲下来采摘,那粘粘的泥巴还真不好操作,弄得我们手脚都是。这些大妈们很热情,认真地教我们采摘捆绑。
这时候,乡里负责农副产业部门的领导,正好也下来视察,他们向我们介绍了扶贫基地的情况。这里的芹菜就是与街面上卖的不一样,品种不同,施的肥料也不一样,都是有机复合肥料。为了生产这种肥料,轩家翠专门买了一台生产有机肥料的加工机器。是将秸秆和草粉碎,加上菜籽饼、黄豆饼,再加入蘑菇下脚料和生物菌,经过发酵,最后合成一种有机复合肥料。瓜果蔬菜施上这种肥料,会生长茂盛,清脆香甜,味道鲜美。
轩家翠用心经营,管理得当,因此她种植的蔬菜、草莓、香瓜,很少打农药,让人们吃的放心。在合肥农贸市场,她还专门设立一个蔬菜瓜果批发门市部,她爱人每天开着大货车来回送货,她在家里负责经营生产,可谓是妇唱夫随。

离开了大棚基地,我们坐下来聆听着轩家翠的心声。她经营的瓜果蔬菜,现在并不担心销路,她的理想是想把它们做成品牌,能卖出个好价格,让更多人来了解关注。但是,如何将这些绿色无公害食品做成品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她在苦苦冥思;她在四处求得帮助;她在虚心向各行各业的企业家请教;她在朝着规划的目标前进。我们深信,这个勤奋的农民女企业家,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实现她的梦想。她这朵翠花在阵阵的泥香中,会绽放得更加艳丽芬芳!